当各种灰犀牛、黑天鹅事件不断爆发,如何将风险社会打造成韧性社会,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挑战。
在物理学中,韧性意味着物质材料在变形过程中不易发生折断和破裂。
在建筑学中,人们发现,采取韧性而非刚性结构的中国传统建筑,在遇到外部强烈冲击时会自适应地摆动。其基础、榫卯、斗拱等能吸收和减弱冲击的能量,“墙倒屋不塌”。
社会也需要韧性,即遭遇破坏性力量时,通过连接性的修复力量,继续维持和促进社会的有效运行。
韧性是如此重要,但支撑韧性的群体,平时往往会被忽略。
2020年英国《柳叶刀》曾发表社论,指出此次新冠疫情大流行带给人类两个有益的教训:一是提醒我们谁是真正维持社会运行的人——“关键从业者”——包括医护人员、商场及社会工作者、公交司机、银行出纳、教师、警务、农民和清洁工。二是社会系统存在脆弱性,不仅呼吸机、氧气短缺和卫生人员的压力已然出现,食品供应也可能表现出脆弱。这种脆弱性不是饱受战争侵扰的国家才有,它就在所有人身边。
持续到第三年的疫情,让无数中国人也在静默、坚忍和抗争中生活和工作。有短期的突击战,有拉锯数月的持久战。而且,这种“抗战”仍将继续。
这是一场韧性的战争,也在考验社会的韧性。
民以食为天。凡是遭遇过较长疫情静默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寻常的一日三餐,现在是家庭的重要事件;过去召之即来的外卖,现在成了特别的期盼。
我所居住的小区,静默管理了两个多月。有的主妇瘦了,因为烧饭的阿姨回了老家或被封闭在住处,主妇自己天天做饭,渐渐没了胃口。有的年轻人没做过饭,炊具也没有,就算小区发了保供的肉蛋蔬菜也不知道怎么做。在这段日子里,每当可以点一次外卖,跟一次团购,好像都是一件喜事。
在这个时候,你会无比真实地感到,社会的韧性就是生活的韧性,就是好好拥有一日三餐的韧性。而那些外卖商家和骑手,也是社会的“关键从业者”,用市场的力量支撑着社会、经济、就业的韧性。
我们小区外边有一条河涌,中间有一道围墙,这段日子可以看到,河涌两岸的草木空地上搭着几个小小帐篷。那是外卖骑手的临时居所。因为在解封之前,他们一旦离开小区,就不能再回去。他们离我很近,也很远,我知道,有他们,我的生活才会更好。
最近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指出,充分发挥平台经济的稳就业作用,稳定平台企业及其共生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预期,在疫情防控中做好防疫物资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最后一公里”的线上线下联动。
之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也提出,应对疫情影响,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需要,加快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韧性是一种服务的连接,也是一种力量的传递。通过电话和微信,最近我和北京、韶关、沈阳的几位外卖商家做了交流。我的感受是,无论韧性社会还是韧性经济,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韧性,而数字经济则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加强了这种韧性。
在北京
2月的北京,海淀区田村路京粮广场的一座美食城关闭撤场。场地租约到期,业主涨价,商户们承受不了,一拍两散。
70后的辛先生2019年12月从吉林到北京创业,两口子在美食城开了一家“木森酱骨头排骨饭”,一个十几平方米的档口。因为来得晚,好位置已经没了,他们的档口很靠后,很不起眼。
当时外卖平台的BD(商业拓展人员)到美食城拜访客户,就建议他们上外卖,并基于平台的数据分析,给他们提供菜品、定价、满减活动等建议。很快,外卖占到他们生意的80%,点的最多的,是30~35元的排骨饭套餐。
美食城关了,生计一下子没了着落。BD根据平台的数据,帮辛先生做了选址建议,在附近又找了一处新档口,离原来不远,这样老客户的流失会少一点。新档口也在一个美食城,20多平方米,月租1万多元。
两口子每天早上6点10分起床开始工作。食材基本由供应商送来,附近也有菜市场,补充很方便。他们的“木森酱骨头排骨饭”又继续下去。两口子加上一个小工,每天做两餐,主要是外卖,从七八十单到100单不等。下午两点多回住处歇一个小时,再接着干到晚上十一二点。
新档口刚开业,每个月落到口袋里的钱也就1万元左右。最近美团外卖对受疫情影响比较严重的小微商户有些“帮扶”措施,他也补助了几千元,能缓解一部分租金压力。
和辛先生相比,北京的“朱记顺德菜”无论规模还是效益要好很多。朱老板是60后,北京人,做了30多年餐饮。2021年,他看到顺德菜是个机会,因为口味清淡,荤素搭配,煲仔、烧腊、鱼饼、小炒、点心、甜品、炖汤很丰富,就创了朱记顺德菜,一口气开了5家,每家300平方。
朱记顺德菜的运营总监杨浩说,之所以做顺德菜,是想从火锅、烤串、羊蝎子等竞争中突围。顺德菜有一定门槛,像亦庄这家店有26名员工,后厨很少用半成品,基本都是现场制作。
朱记顺德菜一开始只做堂食,不做外卖,因为顺德菜讲究“锅气”,打包会有影响。但疫情一来,堂食大受影响,这才接入外卖,用锡纸盒打包,以留住堂食的“人间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