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长期行走在大地上的创作者来说,被奥密克戎困住手脚,是这个漫长春天最沮丧的事。
孔子说“三月不知肉味”,三个月没做过线下调研,我似乎也忘记了那熟悉的生产车间的机油味和焊枪滋滋作响的声音。
很多计划都泡了汤。唯有忍耐。如卡夫卡所说,必须耐心地吸收一切,“不能弯曲,不能折裂。只能克服,始于自我克服的克服”。
沮丧之时,一如过去的习惯,我会找一些劳作者、创造者,听听他们在做什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这些输入,有时可能就是一句话,却能像安定剂,立即治愈情绪。
最近找了两个群体了解情况,一个是实体经济,一个是产业投资。这一期先写实体经济,下一期再写投资未来。
民企如何突围?
从2020年起,金蝶软件集团就参与了国家工信部关于推进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数据监控项目,对情况非常了解。他们告诉我,今年是中小企业最难的一年,因为奥密克戎疫情暴发的时点,恰逢俄乌冲突、美联储加息、原材料成本上涨、供应链和物流波动加大,终端需求也不足,很少有企业不受冲击的。
怎么办?金蝶给我提供了一些案例。
深圳市云鹏自行车有限公司专注于高端自行车零配件的购销,他们的痛点是在物流无法正常运转时如何备货和管理库存。因为产业链太长,涉及到4万多个配件,任何一个小环节受阻,都会对生产交付产生影响。
云鹏的办法是有备无患,多备少患,要求各生产员完成6个月以上的产能备货量,也就是囤好保证未来6个月产能的货。在线下销售、电话订单面临阻力或缺陷时,云鹏迅速将所有订单流程搬到线上,其下游代理商、经销商和几千家自行车修理店在线实时查看商品、价格和库存,一键勾选,提交订单和付款,在线跟踪物流发货,实现“零接触”做全平台生意。通过努力,云鹏保持了90%业务的顺利运转。
中山市汇能硅胶有限公司是硅脂硅胶专业生产商。他们的痛点是有订单,且订单激增,但原材料不断涨价或缺货,电子材料、塑胶原料等价格上涨了8%~12%。成本增加,但产品层次不高,利润本来就薄,也不敢贸然加价,担心失去市场。
汇能的选择是克服困难保障交付,宁可牺牲利润,也要在客户那里赚个好评。同时加强供应链管理,对关键原材料实施替代策略,加快数字化转型,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
祖名豆制品是“中国豆制品上市第一股”,2021年大豆原材料成本上涨,他们毛利率同比略降,但因为生鲜制品是刚需,营收同比增长9.1%,2022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1.1%。
祖名的做法是持续加大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不但引进进口的高端装备,还相继推进了圆素鸡坯机器自动挤压、微压煮浆、配套脱泡脱气等10多项技术和工艺革新,2021年完成20多个新品开发,同时对甑豆卷、纤层豆卷、植物牛肉干等老产品的配方和工艺优化改良。
上海疫情期间,祖名延长生产时间,员工加班加点装箱,已向上海提供了千余吨豆制品,覆盖各大知名商超及线上平台。
以上案例显示,压力是客观存在的,但企业可以通过变革而图强,通过创新而发展,而不是“撤退”“缴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无可退。
金蝶董事会主席兼CEO徐少春说,目前中小微企业的困难主要缘于疫情、宏观景气、市场内卷等,但也有数字化瓶颈、认知瓶颈、管理瓶颈等自身问题。企业成长就像爬山,到更高位置才能看到更广风景,低洼的地方就看不到。很多企业的问题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是用传统思维面对新问题。
变革才能超越。徐少春说:“金蝶自身突破数字化瓶颈也经历了几轮自我否定。2014年’砸’笔记本电脑,用手机移动办公,’砸’客户的服务器,让他们一定要上云;2017年’砸’ERP;2018年’砸’财务和业务的围墙,因为财务就是业务,业务就是财务,本该一体化……。”
“企业都在喊难,但真正的救世主是谁?是客户。每个企业都说以客户为中心,但过去你是不是真的在乎客户?根据企业和客户的关系,企业可以分成糟糕、很差、较差、普通、较好、良好、优良、优秀、卓越、理想等10种状态,糟糕企业就是伤天害理、不计后果地对待客户,理想企业就是与客户建立命运共同体。那些从一开始就善待客户的企业,在市场不景气时的竞争力反而更突出。只不过这样的企业是少数。但这就是方向。”
外企如何安心?
安姆科集团是全球消费品包装巨头,在中国有13家分公司、子公司。佘昕是大中华区总裁,资深经理人,且充满企业家精神,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跑。
我们在疫情前最后一次见面时,佘昕刚从新疆出差回来,说和新疆农牧投集团签了战略合作。安姆科在食品、肉类、乳品包装领域有优势,新疆农牧投则代表着新疆的农牧业价值,双方决定在产品包装、品牌设计、营销渠道构建、新疆特色农产品开发等多方面深度合作,为新疆农牧业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农牧民致富做出最大贡献。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央提出没多久,佘昕已跑到新疆实践去了,和自身业务也高度吻合。可见在中国的不少外企既懂经营也懂政治。
此次疫情,安姆科上海总部、苏州工厂、江阴三家工厂直接受到冲击。安姆科很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