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多少存款,才能心里不慌?这个问题一定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原因很简单:龙生九子,各不相同。每个人所处的地理位置、面临的现实生活境况、对于物质的欲望大小等因素存在客观上的差异,因而各自心目中能“让自己不慌”的存款金额自然不尽相同。有些人手握十万二十万存款,基本上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另有些人即便拥有五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存款,都会觉得心里不够踏实。
那么对于这个问题,是否有一个可以进行量化的标准呢?我们不妨来做个讨论。
先来明确一下,如何界定“心里不慌”。
在翻阅了很多人对于“心里不慌”的理解之后,有一个答案令我印象深刻,那就是“不上班就能有钱花”——这其实指的是被动收入可以覆盖日常的生活开销,已经可以算作是一种财务自由的状态了。
什么是被动收入呢?简单来说,只需要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就可以自动获得的收入,比如房产租金、专利收入、版权费、广告费等,都是被动收入的范畴。需要指出的是,利息也属于被动收入,而且是门槛较低、绝大多数人都可以接触到的一种被动收入形式,而利息与存款是直接相关联的。
至此问题就变成了:如果想让利息满足自己的日常开销,那么需要有多少存款才能做到?
这笔账其实并不难算,只需知道人们的日常开销水平和银行存款利率,就可以倒推存款数量——不过,这里暂时不包括房贷、车贷等大额支出,仅考虑日常开销的范畴。
由于每个人的消费水平差别较大,为了严谨起见,我们可以针对不同性质的人群来分别做个测算,先从全国和城乡的维度来进行考察。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07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16元。虽然这里的平均值无法精准刻画每一个人的真实境况差异,但仍可以大体反映全国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开销状况。
利率方面,自存款利率调整之后,如今仅有少数中小银行还可以给出4.5%的5年期定存利率;而从中国货币网官网查到的,不少中小银行的5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也只有4.05%,很多中小银行给出的存款利率都在4%以下。
为了方便计算,不妨折中考虑,以4.05%的5年期大额存单为例来进行计算,过程如下:
全国居民人均所需存款为:24100÷4.05%≈595062元;
城镇居民人均所需存款为:30307÷4.05%≈748321元;
农村居民人均所需存款为:15916÷4.05%≈392988元。
由于很多大额存单都是一次性还本付息的,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一个普通人若在今年将59.5万元的资金存入银行,5年之后便基本可以依靠利息过上不愁吃喝的生活,可以认为这59.5万元就是让他能心里“不慌”的存款金额,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想要实现这样的情况,需要达到的存款金额分别为74.8万元和39.3万元。
进一步地,我们再从区域的维度进行考察。
参考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各省市人均消费支出金额,且仍以4.05%的5年期大额存单为例来进行计算,可以得到各省市人均所需存款金额。
可以看到的是,人均年消费支出最多的上海和北京,想要依靠利息来覆盖日常开销,那么分别要拥有的存款金额为120.7万元和107.8万元;人均年消费支出最低的西藏,则需要存款37.9万元;其余省市的居民人均所需存款金额大多分布在40~60万元的区间内。
各位看官不妨对号入座,看看是否拥有了能让自己“心里不慌”的存款。
客观地讲,上述计算的存款结果,可能对于多数人来说都有些过于“苛刻”了。
从现实层面来看,除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项开销之外,很多人都还需要面对房贷、车贷等大额刚性支出,更何况还有医疗、育儿、养老等方面的压力,以及各种无法预料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想要达成人均40~60万元的存款数量,着实不太容易。
数据也可以佐证这一点。来自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境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03.3万亿元,结合人口总数来计算,我国2021年人均存款仅有7.3万元左右。即便是人均存款最多的北京、上海和杭州,分别也只有22.27万元、17.13万元和12.96万元,显然与40~60万元的水平相去甚远。所以,上述测算结果更适合作为普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能更多一些奔头。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结论也暗示出一个事实:普通人想要生活得更好一些,靠存款必然是不够的。
道理其实很容易理解,在利率调整、货币超发、物价上涨的背景下,只依靠存款显然无法跑赢通货膨胀,更难以保证财富的保值增值。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己存在银行里的钱,虽然拿到了利息,但却并没有获得购买力的同步提升,手里的钱似乎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了。而长此以往,财富的缩水将会不可避免。
《海峡导报》曾经报道过这样一件事:厦门一女子于1973年存入银行1200元,历经44年后取出2684.04元,得到了1484.04元的利息。虽然报道的初衷是想说,市民44年的存款到今天仍能够顺利取出来,但是网友的关注点似乎都在另一个层面上:44年前的1200元能买什么?44年后的2684.04元又能买什么?
有人做过统计:上世纪70年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