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制造业的版图上,位于东部沿海的浙江宁波有其独特代表性——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居全国之首,一大批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列全球第一。《经济参考报》在2020年6月曾以《“螺丝钉”背后的“扫地僧”——宁波“单项冠军”启示录》为题,对宁波坚实的制造业基础进行深度剖析。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广大市场主体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形势,经受着更为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制造业企业如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正常生产经营,成为摆在企业家面前必须面对、亟待破解的现实问题。记者近日走访宁波“单项冠军”企业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探究“单项冠军之城”的破局之道。
直面新形势,千方百计破难题
宁波旭升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精密铝合金汽车零部件和工业零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领域包括新能源汽车变速系统、传动系统、电池系统、悬挂系统等核心系统的精密机械加工零部件。旭升股份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是国内为数不多具备压铸、锻造、挤出三大工艺集成的铝加工企业,铝压铸产能和规模在细分行业排名第一。
本轮上海疫情发生以来,包括特斯拉在内的主机厂曾面临阶段性停工。“作为汽车主机厂的上游关键零部件供应企业,旭升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提前备足库存,为后期下游企业复工复产做好充分准备。”旭升股份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一季度,旭升股份销售9.92亿元,同比接近翻一番水平,全年预计仍保持高幅度增长。
旭升股份面临的情况,是制造业企业在疫情带来极大不确定性中努力应变的缩影。一方面企业时刻关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生产供应状况,对生产计划和交货周期进行合理调整,另一方面拓宽原材料采购渠道,稳定安全库存保证正常生产不断线。
宁波东方电缆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海陆缆核心供应商,目前已形成海缆系统、陆缆系统和海洋工程三大产业板块。因为产品的特殊性,工厂交联生产24小时不间断,这就对原材料保供提出极高要求。
“今年元旦宁波北仑发生疫情后,公司就建立了防疫响应机制,一旦出现疫情等突发情况可以确保生产连续性。”东方电缆总裁助理宋幼忠说,因电缆中超高压绝缘材料需要从欧洲进口,公司在备足维持两到三个月生产原料的基础上,又及时与供货方联系,将原先发往上海港的货物转到宁波舟山港。目前,新采购的原材料已经在5月初到港,并顺利运达企业。
“在最难熬的4月,企业还是想方设法,比如通过货车全程闭环管理,卸货后原车返回等办法,保证物流不断。”宋幼忠说,一批企业将采购涉及的重点地区提前报给区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保供绿色通道。
宁波太极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专注大气污染治理和固废资源综合利用,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治理领域在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公司总经理史跃展说,为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除了提前准备半年至一年的生产物料,更重要的是改变以往将工作放到工程项目现场的分散模式,将员工更加集中在企业内,大幅提高预制件比例。
“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大量减少工程项目现场工作量,提高生产效率,节省出货时间,另一方面也缩短异地工作时间,最大程度降低员工在流动过程中的疫情感染风险。”史跃展说。
定心谋发展,紧盯主业抓创新
在地铁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中,牵引技术也经历着变革,相较于前两代主流产品,永磁电机具有效率高、节能性好、过载能力强、噪声低等一系列优点,但与此同时,因地铁运行工况复杂,电机要具备高转速、耐高湿热和强震动等特性,这也对永磁材料提出更高要求。
2018年,由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主持的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节能高效电机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的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成功开发出符合应用标准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后续企业共同参与宁波轨道交通4号线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研制,并成功应用于4号线、5号线列车。经测算,永磁同步电机相较异步电机,节能率达10%以上。
在宁波韵升相关负责人看来,对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是必须牢牢抓住的“一把手工程”。自1995年成立以来,公司始终围绕主业,持续改进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工艺和装备,成为国内少数掌握稀土永磁材料全套装备制造技术的企业之一。
像韵升一样,如今已成长为细分领域内龙头的“单项冠军”,长期默默扎根主业,聚焦行业核心关键环节,与欧美企业同场竞技,在不断自我革新中推动高质量发展。
“目前,国内电缆生产企业总数近万家,上规模的两千多家,公司每年在研发上投入大量精力,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院士专家工作站,承担超20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宋幼忠说。
欧洲在海缆领域起步更早、技术占优,但近年来东方电缆的该业务持续增长。“传统电缆利润率较低,而高端海缆产品的高利润率、高附加值,在研发上的投入让企业获得发展的持续动力。”宋幼忠说,一季度原本属于市场淡季,但今年一季度东方电缆营收18亿元,同比增长24%。
2020年,浙江省率先提出“未来工厂”概念,旨在通过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充分融合的智能制造标杆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