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加强电力行业地质和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探索推进大数据、物联网等融入灾害防范应对体系
时间:2022-05-13 00:00:00来自:中国证券网字号:T  T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据国家能源局5月13日消息,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行业地质和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电力企业要建立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新型灾害防范应对制度机制,明确灾情防范应对全链条程序规范,细化监测预警、隐患排查、信息报送、联防联控、应急处突、指挥协调、会商研判、力量调派、物资调拨、教育培训、资金保障、科技支撑、物资储备等各环节工作机制,提升防范应对地质和地震灾害能力。要不断探索推进“互联网+”、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无人机等现代科技手段融入地质和地震灾害防范应对体系,建立相应规模的灾害监测自动化预警系统,提高灾情信息获取、模拟仿真、预报预测、风险评估、隐患排查、应急抢险、通信保障等各方面能力。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力行业

地质和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

国能综通安全〔2022〕42号

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委员会各企业成员单位,有关电力企业:

为积极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进一步提升电力行业防范应对地质和地震灾害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风险,降低灾害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全力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和电力可靠供应,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管理,健全制度体系

(一)完善组织体系。电力企业(指以发电、输电、供电和电力建设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要将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纳入安全生产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加强地质和地震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工作组织体系,科学有序做好企业灾害防范工作。

(二)健全制度机制。电力企业要建立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新型灾害防范应对制度机制,明确灾情防范应对全链条程序规范,细化监测预警、隐患排查、信息报送、联防联控、应急处突、指挥协调、会商研判、力量调派、物资调拨、教育培训、资金保障、科技支撑、物资储备等各环节工作机制,提升防范应对地质和地震灾害能力。

二、强化建设工程管理,切实提高防灾能力

(三)严格建设工程前期论证。电力企业要按照国家地质灾害防治和防震减灾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要求以及国家建设工程核准有关规定,依据国家及地方政府发布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抗震设防要求以及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开展电力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科学论证项目选址,尽量避开地质灾害易发区、地震高烈度设防地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以下统称为灾害重点防范区)。

(四)适当提高灾害重点防范区设防标准。对确实需要在灾害重点防范区内建设的电力工程,应当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措施,进一步优化电力设施设计,适当提高重要电力设施设防标准。减少同一灾害重点防范区内重要输电通道的数量,对于同一方向的重要输电通道要尽可能分散走廊。

(五)加强建设工程防灾措施。对于存在地质灾害风险以及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的电力建设工程,应当加强地质勘察并建设灾害防治工程,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验收应当与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同时进行,必要时同步设置永久监测措施。电力企业应当将灾害防治工程资金纳入项目预算内,并监督施工单位按规定足额使用。对于施工方案变更后产生地质灾害风险的,电力企业应当组织电力建设工程勘察(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参建单位(以下统称为工程参建方)进行充分的论证,必要时委托专业评估机构提出防治措施。鼓励在电力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

(六)做好施工现场和营地的灾害规避。电力企业应优化施工方案,防止和减少施工造成地表环境变化引发的灾害风险隐患。施工单位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不得随意更改设计和擅自扩大施工范围,严防施工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对施工营地选址布置方案要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生活办公营地应当选择在地形平坦开阔区域,避开灾害多发区。电力企业要定期对工程施工营地的灾害风险防范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施工单位开展灾害风险辨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

三、定期开展排查工作,加强风险隐患整治

(七)定期开展灾害风险隐患排查。电力企业要结合生产实际,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对电力设施和电力建设工程及周边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辨识和抗震减灾安全检查,全面排查灾害风险隐患,建立风险隐患底数台账,实行清单化管理。发现严重地质和地震灾害风险隐患或地质灾害监测数据发生突变,以及附近地区发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后,相关单位要对电力设施或电力建设工程进行全面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分析,及时采取防范治理措施。

(八)加强风险隐患整治工作。对于地质或地震灾害风险隐患,相关责任单位要立即进行整治。对于重大以上风险隐患,要进行专门勘察分析,提出治理方案,及时完成整治,并严格落实挂牌督办机制。对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治的重大以上风险隐患,要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加强跟踪监测,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分批分类推动除险整治工作。对非防范工作责任范围内且对电力设施和建设工程项目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