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灵敏性和特异性高,使用PCR技术的核酸检测成为新冠病毒检测的“金标准”。但近期多地开展的大规模核酸筛查工作中,还是出现了多起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引发的“假阳性”事件。
多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和检测行业人士均表示,PCR核酸检测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出现“假阳性”并不意味着“金标准”失灵。但现阶段,在采样环节和检测环节,影响核酸检测结果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耗材质量不达标、试剂盒灵敏度不高,包括不同厂商的试剂盒判定阳性的Ct值略有差异等因素,以及实验室检测机器维护不到位、标本取材时被污染、样本存放的温度和时间不合格、检测过程不规范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造成“假阳性”出现。
“不过,对于同一检测机构数次出现多个‘假阳性’样本的现象,需要引起社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警觉。尤其是在大城市进行区域核酸筛查和流调溯源工作时,由于人口基数大,即便是小概率事件,也会波及一定规模的人群。基于此,监管人员应该进一步深入实验室环节,压实责任,堵住各项风险点。”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姜庆五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
不止一起“假阳性”发生了
目前,国内外实验室普遍采用的核酸检测方法是荧光PCR法。“PCR”是聚合酶链式反应的简称,在该种检测方式下,实验室人员需要通过使用化学物质从样本中提取病毒RNA,再将该RNA转化为DNA。为了检测病毒,DNA的微小片段被放大,并在一些特殊荧光染料的帮助下,让样本扩增,最终根据荧光的亮度来识别阳性或阴性。
单就方法论而言,PCR检测技术可靠性高,是国内外公认的新冠病毒检验的“金标准”。
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在3月15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曾表示,核酸检测在方法学上特异性是100%。也就是核酸检测在方法学上没有假阳性,做的就是真的。
但是,假阳性发生了不止一起。
4月23日,安徽合肥发布通告,对两家核酸检测机构合肥和合医学检验实验室与合肥诺为尔医学检验实验室给予警告并暂停合作的通报。
根据通报,上述两家单位在蜀山区区域核酸检测中,超能力承揽检测业务、严重超过承诺时间出具检测报告,影响合肥市对疫情形势及时研判,更为严重的是,此前已多次发生类似情况,有的还几次出具“假阳性”报告,严重干扰了合肥疫情防控大局。
5月9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李昂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在近期的飞行监督检查中发现,个别核酸检测机构存在送检不及时、报告不准确、实验室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严重影响核酸检测质量和疫情防控工作效果。
多名受访人士称,面对区域散发或规模性疫情,核酸检测工作环节繁复,在采样和检测环节,均存在引发“假阳性”样本出现的可能性。
实验室环节是主要风险点
实验室环节是形成“假阳性”的主要风险点。
根据PCR检测流程,一份样本从进入实验室到出结果,需要经过标本前处理、核酸提取、加样上机扩增、结果分析等多个环节。
广西华银医学检验所临检实验室主任李旺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表示,从核酸提取到扩增的全过程,每板检测都会有阴性或阳性质控品,起质量控制参照的作用,而这一过程中,阳性质控品可能受到污染。
“比如,在对标本进行前处理,要一个个拧开盖子,用加样枪吸取标本进行核酸提取,在加样或者点样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边上的孔被污染,标本一旦被溅到或者被污染到,后面上机检测进行扩增的时候,即便只是极少的一点DNA片段,都可能造成阳性的结果。”李旺称。
环境污染也是形成“假阳性”的重要实验室原因。李旺称,如果实验室在防污染方面没有做到位,那可能实验室本身就已经存在污染,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检测,就有可能造成假阳性。
另外,有专家指出,目前主流荧光PCR法,其阳性质控物等的扩增产物若处理不当极易形成气溶胶污染实验环境从而出现假阳性,且短期内很难清除,这一问题表面上可通过更换不同的试剂予以解决,但目前新冠试剂大多都采用相同的引物探针序列,扩增区域大同小异,因此实际上也不能很好的解决扩增产物污染问题。
业内其实早已注意到该问题。在已发布的《车载核酸检测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中就明确规定,必须同时配备核酸DNA和RNA两种检测体系的试剂和相应配套设备,在作业现场时第一时间对疑似结果进行复测,排除只采用PCR可能引起的假阳性。此方式当然同样适用于常规新冠核酸检测场景。
为减少人员操作不当引起的质控品污染或环境交互污染等现象,在第三版《区域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组织实施指南》中提到,严格落实实验室准入和人员准入要求,制定实验室标准化流程,严防实验室污染和实验室内交叉感染。
除了人为因素外,一名地方疾控中心检验科的检验人员还对第一财经透露,实验室耗材质量不达标也可能造成“假阳性”。
他举例称,八连管是核酸检测试剂的必备耗材,如果八连管质量不好,比如封盖没封紧或者受热性不好,在加热过程中出现融化、体积变化、漏盖等情况,均会影响样本的荧光度,进而导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