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老表”,道出湘赣地缘人缘血脉亲情。在大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扎根湘赣边界,与当地人民并肩作战,为新中国的建立铸就不朽功勋。百年党史上,湘赣边革命老区走出了180多位开国将军,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多达30万人,秋收起义、三湾改编等重大历史事件在这里发生,诞生于此的“半条被子”“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等经典故事被广为传颂。
一片“热土”,写照湘赣开放协作互促风貌。党的十八大以来,湘赣边界地区秉承红色基因,互惠互利、抱团发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共同谋划深入推进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经济、文化、科技、社会领域持续深化、开放互促的创新交流合作,取得了“1+1倍于2”的“乘数效应”。
抱团,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仲春四月,湘赣边春意盎然,生机勃发。《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进湘赣边区罗霄山脉深处,到处都能切身感受到“湘赣一家亲,今朝情更浓”的合作发展氛围。
“长赣高铁即将动工,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这是湘赣边老区人民期盼已久的一条希望路。”在湖南浏阳市铁路项目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浏阳市发改局副局长徐其优指着身旁的展板说。
长赣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主通道渝长厦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经由长沙西站引出,在浏阳市经湘赣界进入江西上栗县,再经萍乡、莲花、永新、井冈山、遂川进入赣州。这条湘赣边区域内纵向大动脉,建成后将惠及千余万老区百姓。
湘赣边区域,基本涵盖原湘赣革命根据地全部区域,位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地区重叠地带。这里群峰耸峙、溪谷纵横,既是革命老区,也是欠发达地区、生态敏感地区、多省交界地区,经过长期努力,经济社会发展尽管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基础薄弱等问题仍突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明显,区域内70%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低于本省的平均水平。
老区振兴发展怎么抓?湘赣两省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湘赣边区域山水相依、人文相融、产业相近、治理相通,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的“抱团”发展局面。
2014年,率先栖身全国百强县市的浏阳市倡议发起湘赣边区域合作,很快得到积极响应。历时8年,湘赣边区域合作“朋友圈”逐步发展壮大,涵盖湖南10个县(市)以及江西14个县(市、区),总面积5.05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326.9万人,202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76.9亿元,已签订省市县等不同层次的合作协议50余个,覆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社会治理等重点领域。
合作热潮高,政策东风劲。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加强省际交界地区合作,支持湘赣等省际交界地区合作发展,探索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合作新机制。
2021年9月,国务院批复《“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建设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当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为示范区建设明确规定了“任务书”“路线图”以及“时间表”。
中南大学“三高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王昶说,上述总体方案为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制定了“核心带动、南北联通、东西互动”的发展路径,擘画了“一核两区四组团”的发展蓝图,确立了打造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先行区、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的样板区、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区的总目标。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一核两区四组团”是以井冈山区域为核心,以罗霄山、南岭两大山脉为生态涵养区,划分浏阳—袁州—万载—铜鼓—修水—平江组团、浏阳—醴陵—上栗—湘东—安源—芦溪组团、攸县—茶陵—安仁—炎陵—井冈山—永新—莲花组团、桂东—遂川—上犹—崇义—汝城—宜章组团。
上述总体方案还提出了六项重点任务:一是共同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二是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三是合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四是共筑长江流域绿色生态屏障,五是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六是共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政策保障方面,明确将示范区建设重大事项纳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部际联席会议议事内容,在对口支援、财政、金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8年来,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力度、广度、深度不断拓展,彰显了湘赣边协同发展的广阔前景以及两省互帮互促、共赢发展的深厚情谊。
开放,必须政策充分叠加不断汇聚
随着汽笛声起,一辆满载湖南醴陵旗滨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原材料的货运专列,缓缓驶入江西湘东工业园铁路专用货站。
“湘东区货运物流发达,有7条铁路专用线。随着赣湘边区域合作不断深化,越来越多湖南企业将毗邻的湘东区作为转运枢纽,降低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湘东工业园负责人周合军说。
区域融合,交通先行。目前,湘赣边区域内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00多公里,所有县市均实现30分钟上高速公路;规划的8个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已建成6个,“高路入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