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运作正成为国有企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广州市国资委通过兼并重组、战略投资等多种方式深化市属企业混改,目前全市国资控股上市公司累计达34家,形成了证券市场“广州国资板块”。
梳理广州国企几大并购案例,可以发现,其始终坚守着一个内在逻辑——聚焦主责主业,通过搭建资本链,推动上下游产业链做大做强。2021年,广州国资国企主要经济指标创下历史新高,资产总额突破五万亿。
资本链产业链联动聚力主业“同心圆”
——从广州国企三大并购看地方国资发展路径
资产总额突破五万亿,继续保持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拥有世界500强企业3家,中国500强企业8家、新增上市公司8家,形成证券市场34家的“广州国资矩阵”……尽管受疫情影响,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2021年广州国资交出的成绩单却足以彰显信心和底气。
近年来,广州市国资委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深化市属企业混改,通过“IPO上市”“双向混改”“精准混改”“重点领域混改试点”等一系列组合拳,深化市属国企与央企、民营企业开展多层次资本合作,推动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促进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做强做优。
不离主业圆心
强化国资链网建设
与买买买的“扫货”模式不同,广州国资并不是资本市场的激进选手,为数不多的出手,或能窥见其对外并购的内在逻辑——始终聚焦主责主业,借力混改“招大引强”,整合上下游做强做大产业链。
近年来广州市属国企围绕产业、主业开展的并购占比超过70%,特别是针对疫情中产业链暴露出的短板问题,龙头企业发挥“头雁”效应,通过资本运作并购一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企业,依托并购整合有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2020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上市公司博世科发布《关于公司控制权拟发生变更的提示性公告》,广州环投集团(下称“广州环投”)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本次并购,股份转让手续历时仅35天,创造了资本市场同类型股份转让的新速度。
成立于2008年的广州环投,起初是广州市属国企广日集团旗下的二级子公司,2015年升格为一级集团,承担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置设施、生活垃圾收运、固废处置等环保环卫领域的投资和运营。
广州环投董事长李水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一个五年对广州环投来说是一个主动作为、快速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过程。“十三五”期间资产规模增长2.7倍,营业收入增长4.3倍,净利润增长近14倍。
然而,广州环投仍和国内一流环保企业存在差距。“特别是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不能满足广州市对于危废处置和土壤修复快速增长的需求。”李水江说,“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认为传统道路是行不通的,需要打通资本市场,寻找优质标的,通过并购迅速补齐短板。”
作为广西第一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博世科成立之初便以过硬的技术实力在业内立足,获中国、美国、加拿大等核心专利近386项。在工业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土壤修复、环保装备制造、环保咨询服务等领域拥有很强实力。
广州环投选择“联姻”博世科的第一个考虑因素是双方在产业上的相互协同和优势互补。“混改并购不是完成任务、更不是拉郎配。我们在选择标的物的时候首先聚焦主业,要看能不能推动彼此的主要业务壮大发展。”李水江说,并购后,广州环投迅速补齐在工业废水、市政污水、土壤修复以及装备制造、技术研发上的短板,业务覆盖环保全产业链。
对于国有企业如何在资本市场进行并购,时任广州市国资委主任、现任广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浩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进行专业化整合必须专注主业发展,非主业的投资严格控制,主业范围内的投多少、怎么投,给予企业充分的自主权。
2020年以来,广州市属国企共完成6组8家一级企业重组,推进港口、工业、商业、食品企业等专业化整合。通过搭建资本链,推动产业链的构建,推进并购企业“产业回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网工程。
不求一家独强
谋求合作共赢
在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多层次资本合作中,广州国资坚持优势互补、相互赋能、推动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做优做大做强。
日前,苏交科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目前公司正积极加强与控股股东珠实集团协同发展,积极布局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将“打造智慧城市建设全过程咨询产业链”作为在广东区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打造城市运营技术服务能力,构建南京-广州双中心的国内发展格局。
2020年8月珠江实业联合广州国发并购基金(注:广州国发集团后更名为广州产投集团)共计出资28.2亿元对苏交科进行收购,合计持有苏交科26.92%的股份,广州市国资委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国企混改并购不是简单的混合,也不是控制更不是吞并。而是双方拥有一致的发展目标,在合作中既能相互协同又能相互赋能,最终实现1+1大于2的效果。”主导了这起并购项目的广州产投集团董事长高东旺说。
通过此次并购,珠江实业集团下属设计类等工程服务业务将注入苏交科,依托苏交科优质平台,可以推动广州市工程咨询设计类企事业单位通过改制上市快速发展壮大,以市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