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要优先推进区域协作。结合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鼓励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区域,在维护全国统一大市场前提下,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区域合作机制,积极总结并复制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
为此,《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探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如何实现引领统一大市场,统一大市场在推动过程中又需要做好哪些工作?
国家重点区域是统一大市场第一梯队
《中国经营报》:此次统一大市场为何着重提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区域?
张建平: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等国家重点战略区域,实际上是代表了中国在构建统一大市场的佼佼者。这对于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商品自由流动能够更好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资源起到重要作用。这几个重点区域都是代表了中国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已经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和城市之间的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在重要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趋同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同时,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每个城市的特色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培育,形成了产业集群,在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人才流动等方面,障碍比较小。
制度的协同需要时间,在这种情况下,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重点区域实际上已经代表了中国走向一体化发展的第一梯队。总体而言,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分别代表了中国三大经济圈、经济增长极和创新极。中国的改革开放遵循的是由南到北、由东到西的梯次发展,当时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最前沿,引领的是第一波浪潮。而长三角的浦东开发和开放,引领了改革开放第二波浪潮。京津冀则是第三波浪潮。
优先开展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工作,有利于抓重点、抓关键区域,通过推动重点区域来带动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无论是京津冀还是长三角,或者粤港澳,最大的优势是由于区域一体化在市场建设过程中地域临近,各种经济要素配置流动便利程度高,以及包括产业链等方面效率也更高效。这些重点地区,在打破地方行政壁垒,破除有形无形的市场准入壁垒等方面,在全国来说,做得比较好,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规则打造,也包括服务市场主体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
统一大市场要破除人为干预因素
《中国经营报》: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难点是什么?该如何有效推动?
张建平:区域市场一体化,既要推进市场对内开放,也要推进市场对外开放,二者要结合起来。此外,还要加快资本、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市场改革的市场化和一体化,通过利用电子商务、数字经济、电商连锁经营、现代智慧物流等现代化流通方式,让商品和各类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在体制机制上要废止阻碍公平竞争和设置壁垒的规定、要求。
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要注重打破行政区划所造成的地区封锁,以及打破行业垄断,积极发展公正的、规范的、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按照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商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能够通过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民众广泛参与等体系,让市场健康运行。
同时,也要通过构建基于数据平台的信用评价体制和一系列标准认定,建立健全产品质量监管机制,打击各类制假售假欺诈行为,健全和维护市场秩序。
区域市场一体化的推进主要存在两方面难点,一是人为行政壁垒拆除,二是排斥外来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有形和无形的地区封锁,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变革来实现,改革需要开放的动力来推动,特别是中国加入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后,各地要加快对接和落实,要推进相关的管理和体制机制,朝着区域乃至全国统一大市场方向去推动。
同时,各类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也要根据改革方向调整自己的职能定位和规范自己的行为,政府要制定经济管理的规则,减少对市场的过度干预,区域合作机制要有不同的地方联席会议机制、沟通协商机制,针对一体化市场推进过程中的难点,要对症分析,对症改正措施,各类商会协会也要积极配合和协作,把企业反馈的意见通过建立起新的管道来向政府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做到上和下的信息通达。
此外,之所以统一大市场或者区域一体化市场难以推动,这与当地短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难以协调有关系,一旦统一大市场建立后,有的地方在短期内有可能优势难以体现,发展速度也可能慢一些,这对于地方官员而言可能难以忍受,所以往往对短期利益采取保护措施。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和相关部门应该在统一大市场过程中主动运用财政机制,对短期内通过消除行政壁垒保护措施,使得地方经济受到影响的地区,有一些针对性扶持。
非重点区域要结合自身特色定向吸引各类要素
《中国经营报》:当前各重点区域有哪些可以总结和复制的经验以及做法?非重点区域该如何加入统一大市场?
张建平:重大的国家战略区域应该要与时俱进,国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