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的U盾(U-KEY),疫情之下,竟成了上海不少企业“卡脖子”的难题。
近日多家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由于企业所在园区或者居住小区封控前,财务人员没能及时将企业资金支付所需的U盾带在身边,使得“人盾分离”,从而导致企业遭遇无法报税、开发票、缴纳社保、发工资、还贷,以及无法付款给供应商等问题。而这使得企业资金流转受困,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大产业链资金压力相互传导。
事实上,为了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近期相关部门已经连续出台了多项举措。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建立产业链供应链诉求应急协调机制,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疫情期间银行推出普惠金融产品,其中包括开展线上服务、快速贷、延长还款期限、宽限本息期限等;上海所有承租国企房屋小微企业无需证明全部减免6个月租金等等。
4月21日,上海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坚持人民至上做好金融支持抗疫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十五条惠民保企工作举措,主要包括加大信贷投放、加强对流动性困难企业的支持、积极减费让利、加大对产业链的金融服务等,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有需要的地方。
不过,对于尚未涉及上述范围的企业,随着时间推移,资金链遭遇的压力也在不断上升。
另外,针对“人盾分离”造成的部分企业还款困难,有的银行也同意了延期还款,但是对有的企业而言,在经营受到较大影响的同时,资金使用成本却依然在支付,所以依然希望可以拿到U盾进行还款。
多位企业人士提出,能否给有紧迫需要的企业配发少量通行证,让关键岗位人员能够回到公司取出U盾等关键物件、资料?另外,能否给企业提供一定的减免优惠,比如租赁民营房产的企业也能够获得房租优惠?在复工复产背景下,企业尽快恢复经营发展的意愿强烈,不过目前来看,仍有不少实际问题有待解决。
事发突然,意外“人盾分离”
“因为公司所在园区封的比较突然,我们没有提前把报税U盾、银行U盾等拿出来,导致居家办公期间没有U盾在身边,而且这次封控时间将近一个月,这给我们企业的资金流转确实带来了不少困扰。”一家文创企业的财务负责人汪洁(化名)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U盾,外形酷似U盘,采用高强度信息加密,数字认证和数字签名技术,具有不可复制性,可以有效防范支付风险,确保客户网上支付资金安全。
据了解,除可自动扣款的事项外,一般企业主动对外支付资金事项都需要用到U盾,而且目前企业的财务制度比较健全,通常一个汇款事项的操作需要用到两个U盾,一个为经办人操作所使用,另一个则用于上级领导对该汇款项目的复核确认。
“手上没有U盾导致我们公司目前不能正常进行缴税、3月份工资还没有发、债务不能结算、到期贷款不能如期还上、无法付款给客户。”汪洁细数没有U盾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汪洁以贷款无法如期偿还为例介绍了企业遇到的困扰。
“公司有笔贷款近期到期了,也有还款能力,但是没有U盾目前还不了,经过协商,银行同意延期还款,但是每天的利息仍旧需要支付。企业贷款一般都不是小金额,每天的利息累加起来也是蛮大一笔开销,无形中企业仍旧要承担这部分成本,而公司这两个月收入并不佳,尤其是4月份没有任何收入。”汪洁说。
另有一家中小企业人士张钧(化名)对于还贷一事也较为苦恼,“我们财务人员目前无法回到办公场所拿到U盾等银行支付工具,导致到期贷款无法及时还上,虽然已经和银行说明情况,不至于处罚违约,但是企业每天还是得支付多占用资金的利息,其实这些钱企业因为停工待产也没有在用,就等于是损失了。”
上述因为U盾引发的种种现象并不少见。“我们有一些专门的财务群等,群里比较多的人反映存在这个问题,涉及到各行各业。”汪洁说。
一家燃料电池领域的公司人士陈益(化名)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因为U盾被封在公司,有关公司资金支付的事项都操作不了,就好像公司银行账户被冻结了一样,比如,3月份员工工资发不了,无法跟供应商结账,“目前只能跟相关方都打好招呼,说明情况,好在人家也都能理解”。
“幸运的是,我们3月20号左右有一笔贷款到期了,我们及时还上了。”陈益称,公司目前上海的业务均处于暂停状态,员工也均居家办公。
当然,也有一部分企业在封控之前做好了防范措施,财务人员提前将U盾带在了身边。一家半导体行业公司便是其中一员。
“3月27日晚间,上海封控方案一发布,我就让我们出纳赶紧到公司去拿U盾,当时我们都做好了出纳进去了就出不来的准备,还好反应比较迅速,在封闭前将各种U盾拿出来了。”该公司财务负责人向第一财经记者分享当时的应急情况。
另外,也有业内人士称,一些新设立的企业在开发票等环节可以直接电子化操作,但是成立时间较久的企业特别是负责人没有进行实名认证企业则仍需要使用法人一证通进行税务申报等各项事宜。
银行配合解决部分难点,但资金链依然承压
由于一些企业存在“人盾分离”问题,这不仅给企业自身带来影响,上下游产业链的一些资金的流通也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