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龙:中美利率倒挂,是否会引发资金外流?
时间:2022-04-2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近期,中美利率出现倒挂,主要是中美货币政策持续分化。10年期美债利率升破2.75%,与中国10年期国债利率持平,是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倒挂。10年期国债利率反映了货币政策的松紧,又反映了商业银行对未来经济的看法。以往中美利差倒挂对人民币汇率形成一定的贬值压力,引发投资者对于资本外流的担忧。

随着货币政策发力,以及未来在疫情管控方面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对于人民群众正常工作生活的影响,相信人民币贬值压力会有所减小,不会造成了大量的资本外流。但是中美利差倒挂也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这是中美货币政策持续分化的必然结果。

美联储结束了持续两年的大幅宽松,开始不断加息缩表。我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央行不得不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就会造成中美利差倒挂。稳增长仍然是我国当前重要的政策目标,保持经济增长稳定是实现经济转型的基础,也是维持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础。

中美利差是中美货币政策周期背离的结果

2022年以来,中美利差显著收窄,截至4月12日,中美10年期利差已经从去年底的125BP(基点,1个基点等于0.01%)收窄至倒挂,中美2年期利差已经倒挂30BP左右。需要说明的是,市场一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风险要高于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包括银行利率和国债利率)一般都高于发达国家,这也是中国国债收益率远高于美国国债收益率的基础。

此次中美利差倒挂的基本面背景是中国和美国通货膨胀压力不同,导致货币政策周期背离。

美国经济在全球供应链修复滞后、劳动力供给恢复缓慢、主要大宗商品从2015年以来长期资本开支不足等供给端问题的扰动下,通胀率持续走高,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继续推升美国通胀率。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3月份CPI同比增长8.5%,创近40多年来的新高,受此影响,美联储开启鹰派加息之旅,市场预期美联储将在2022年二季度加息100个BP,并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美国高通胀和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推动10年期美债利率快速攀升。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疫情以来复苏态势领先美国经济一个周期,今年来短期受到疫情干扰,投资和消费疲弱,经济增长下行压力较大,通货膨胀温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3月份CPI同比增长1.5%,中国和美国通胀率之差达到近20年来最低水平达到-7.0个百分点,温和通胀和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宽松货币政策。中美之间通货膨胀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背离,导致中美利差从2021年以来维持收窄趋势。

中美利差收窄是否会制约货币政策宽松

中美利差的涨跌反映出人民币资产和美元资产的相对收益,并直接体现在人民币汇率升贬值预期、反映在跨境资金流的变化上。国内金融市场之所以瞩目中美利差倒挂风险,是因为担忧中美利差倒挂会引起资金外流、人民币汇率贬值,担心货币政策为了维护外部均衡而被动紧缩。

中美利差对货币政策的干扰是通过增强人民币汇率、跨境资金流动两条外部均衡的约束条件来实现的,从这两条传导路径来看,2020年以来出现的新的市场变化,导致中美利差收窄不会成为货币政策宽松的制约因素。

2020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不再跟随中美名义利差,而是取决于中美实际利差。疫情之后强劲的出口和贸易顺差、走高的实际利差是人民币汇率最基础的两个决定因素,前者依托于中国整体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支撑出口增速韧性和贸易份额不断提升以及贸易顺差扩张,人民币汇率主要由经常账户贸易差额决定。

而在经常账户贸易差额主导的人民币汇率走势中,就不得不考虑基于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定价,2020年以来,随着内嵌“海内外通胀差”的实际利差逐步走高,人民币汇率也随之走强。

2022年2月份以来,俄乌冲突推动国际原油和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大幅上涨,继续推升海外经济体通货膨胀预期,欧美供应链生产成本被动抬升,制造业比较优势和供应链修复被削弱,相反的是,在中国一些稳定大宗商品供应的政策加持之下,国内的煤炭、电力价格比较平稳,中国制造业成本相对处在偏低的位置,反而增强了中国出口的比较优势。因此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继续偏强的一个潜在支撑来自于:跟海外不断抬高的生产成本相比,中国较低成本的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继续展现较强的比较优势,高韧性的出口增速或支撑人民币汇率走强。

所以,人民币汇率已经对中美名义利差变动不敏感,中美两个经济体的通胀率之差什么时候见底回升,才是对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压力的时候。

从跨境资金流动渠道来看,什么情况下中美利差压缩才会引起货币政策的变化?只有在中美利差收窄引起居民、企业和金融等形成汇率贬值的一致性预期,纷纷进行主动售汇操作进行资产负债的重新配置,并引起外汇占款大幅波动,干扰国内流动性环境,此时央行就会针对中美利差以及人民币汇率进行干预的操作。

2018年之后,中国实体经济部门本外币资产负债的调整出现新变化,以外汇占款渠道来影响境内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的风险已经下降。一个很重要的变化是“藏汇于民”。2020年5月份之后,中国经常账户带来巨额银行结售汇顺差,但是相当大部分没有结汇形成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