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月上海疫情暴发以来,这座英雄的城市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不断取得抗争成果;并积累了新格局经验。地处徐汇区漕宝路的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在老年疾病防治方面具有行业声誉;无论其科研还是实践成功案例都相当丰富。本文就老龄救治、抗疫的案例体会,对话了该院老年科主任陈锐医生。并记录如下:
一、方舱医院和定点医院的区别如何
前年武汉保卫战,让上海市民知晓了方舱医院的名词。如今身临一线,还出现了定点医院的新闻;上海市民尤其老龄者普遍关心这两者的区别。陈锐解释道:
方舱医院是由公共建筑,如体育场馆、展览中心等改建的、规模庞大的临时医院,即将轻度和中度感染者与家庭、社区隔离开来,同时给予医疗照顾、疾病检测、食物、住所和有限社会活动。其基本功能有:隔离、分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频繁监测、如遇患者病情加剧则迅速转诊、提供基本的生活和社会交往等。
定点医院则是专门用于收治隔离新冠患者的专业性医疗机构,是最后攻坚克难的医疗防线。其目标是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医治,全力保障患者生命健康;功能上接收方舱医院转诊人员。主管部门对定点医院的选择有明确要求:即综合医疗能力强、院感(院内感染)防控能力强的医院,同时,专科和特色业务突出且交通相对便利。八院就是在神经内科、老年科、骨科和康复特色等方面比较突出。
二、如何平衡抗疫与老年患者零感染
陈锐坦言:从4月8日晚接到院部指令清空全院病人改定点医院那刻起,内心可谓百感交集!抗击疫情成为常态以来,八院老年科在日常繁杂的诊疗任务之上,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住院的老年病人避免新冠病毒的感染,我们国家的“清零”政策保护的重点:就是这些需要健康和多病缠身的老年人,他们年高机能衰弱多数未接种疫苗。3月的上海被奥密克戎病毒变异株袭击时,八院抗疫任务很繁重,从每天众多医护人员外出采样到方舱医院的建设收治,老年科医护也不断地被派出参与大大小小的抗疫任务;当时病房里还有近60名病情反复的老年病人,倍增的工作量不是问题,如何平衡抗疫与老年病人”零感染”方面成为难题。
为了让我们的老人能够在相对隔离的空间接受治疗,医护去挑战更为艰苦接受能够隔离的抗疫任务,所以老年科在留下最少的医护力量后,都积极报名去方舱医院,在两个相对独立的隔离空间里抗疫和救治老年病人。在改成定点医院前的八院老年科,只留下3名医生、10余名护士全力救治着52名平均年龄超过90岁的病情反复老年患者。4月8日八院改定点医院工作启动,时间紧任务重。当转移病人到其他医院时,艰难工程开始场面一度十分紧张,但还是在有条不紊中进行;这些老人的家属全部被封控(管理)在家里,转运的电话基本每个家属要打3个以上。我们理解家属焦虑担心的心理,还有病人的惶恐无助。3个医生需要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出院资料准备工作,并与接收医院老年科主任热线电话联系;即为了不影响病人下一步的救治,以最快速度完成病人信息传送。最艰难的转运任务开始了,八院老年科的医护穿着大白、一趟趟地拿着病人的资料随着转运病人的救护车与下一站医护进行对接。那天的太阳很好气温异常高,所幸全体老年人全部安全转移了、全部“零感染”!所幸的是骄阳下汗湿全身的医护人员没有倒下,那天晚上望着似乎一瞬间变得空旷旷的病房,大家抑制不住泪流满面。
三、“老年综合评估”核心技术的战斗力
擦干泪水后老年科的医护,马上投入另一场战斗;即全力治疗定点医院收治的病人。从改为定点医院那一刻起,八院上下就面临巨大的挑战:即在承担两座方舱医院建设而医护人员完全分兵其他战线的情况下,去完成更为艰巨的建设定点医院任务。就这样战鼓阵阵,改造工程完成后的定点医院迅速爆发出了战斗能量。开放床位750张、设置18个病区;到4月15日晚上11点,已收治778人;其中70岁以上患者441人,占比56.6%。陈锐立即成为定点医院救治骨干。
4月19日深夜,陈锐在战斗间隙中告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容易受到病毒袭击的和受到全社会保护的就是这些高龄体弱的老年人。”而其老年专业的“老年综合评估”核心技术,在这场战役中发挥了长足优势。新冠病毒感染成为老年患者的主要疾病,就对主要疾病进行治疗;同时兼顾慢性病、老年综合征认知、营养、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制定完善的诊疗方案以帮助老年人战胜新冠病毒感染。原本老年科的医护根据需要被分布在各个收治新冠病人的病区,收治的病人当中大多是老年病人,而老年病人中重症及危重症病人的比例偏高,有的老年患者本来就多种疾病缠身,新冠病毒感染成为诱因导致原发疾病加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陈锐自豪地说:“八院老年科医生利用自己扎实全面的专业技能,每位都成为诊治新冠病毒感染的骨干,他们满满的正能量,积极救治每一个新冠感染的病人;老年科护理人员同样凭着娴熟的护理老年患者技术,在抗击新冠的战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陈锐还强调:“现在与新冠病毒的战斗依然呈胶着状态,但我们相信胜利就在前方,在任何一个与疾病斗争的战场,救死扶伤是我们医者一直不变的信念。”而好消息则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