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被视为抗疫模范生的上海,此刻正在巨大的疫情压力下努力前行。
我4月6日中午开始写这篇文章。在前一天即5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11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6766例。
据市卫生健康委通报,截至6日9时,这次疫情全市已累计排查到在沪密切接触者134745人,均已落实管控,其中117885人核酸检测结果为阴性,其余正在检测中。
在老家的母亲看到上海的成千上万的数据,说“吓死人了”,嘱咐我们一定不要出门。很多朋友包括外地一些政府部门的朋友也问,上海到底怎么了?
不用回避,这确实是上海多年来少见的一次危机。危机在多个层面显现,加上疫情已开始外溢,引发了不少负面舆情,上海的形象饱受争议。
虽然每个上海人在疫情中的处境并不完全一样,因此各有各的感受和情绪,但我相信,大家有几点共识是一样的: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希望保护好人民特别是相对弱势群体的安全与健康;感谢方方面面的付出特别是第一线人员的辛劳;希望今后再发生不测危机时,上海能应对得更好。
作为新上海人的一员,我也有几点思考和大家分享。我的出发点是,奥密克戎想给我们上一堂怎样的课?究竟想告诉上海什么?我们2500万人,不能白上了这一堂已经上了几十天还没上完的大课。
思考之一:海纳百议,虚心学习
上海的城市精神之一是海纳百川。这一次,我们要海纳百议,海纳百论。要真心实意地,虚己受人,从谏如流,千万不要浪费这场危机。
网上有很多建议,也有很多批评、嘲讽的声音,有的很难听,甚至很极端,我们都要听,要归纳整理,当成教材。
上海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什么异议了,平时听到的基本都是好的。这当然是因为上海各项工作做得确实有声有色,在长三角乃至全国的各项中心功能发挥得很不错,但慢慢地,也会让我们觉得上海就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城市,一座台风来了都总会绕着走的魔都。
上海从2003年抗击SARS开始,建立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管理雏形,现在加上数字化精准管控,以及极富专业精神的医疗和公共卫生队伍,之前大大小小十几次抗疫都做得非常精准,所以我们都很放心,觉得上海的管控能力“独步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教育我们呢?自我教育是很难的,奥密克戎这股外力就来了。它要拿中国最大的城市、管理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来上课。上给我们看看,看看有多少问题。
上海要做一座学习型城市,学习型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而且必然也是将来时。
“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恩格斯这段话,值得好好体会。
思考之二:居安思危,补牢短板
上海也是一座追求卓越的城市。我们想到上海,往往都是百年风华的外滩和陆家嘴的“三件套”,是高大上的摩登生活方式,是中西荟萃人才汇聚。但这次奥密克戎危机,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重要性,没有了安全,一座空空荡荡的城市,对我们每个人也就失去了意义。
要居安思危,企业管理中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情景规划”,制定预案。1971年壳牌石油成立了情景规划小组,发展出“能源危机”的情景,想象一旦西方的石油公司失去对世界石油供给的控制,会发生什么,该怎样应对。他们随之开始在更多地区进行多元化油气资源的投资。1973年至1974年冬,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石油禁运,壳牌石油成为唯一能抵抗危机的大型石油公司,从当时“七姐妹”(世界七大石油公司)中的“丑小鸭”一跃成为第二大石油公司。我们的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也可以作为借鉴。
此次疫情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少短板,而在过去可能是被忽略的。
就我和亲戚朋友的交流看,在全域静态管理后,保供应相对困难的地方,多是出租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我一个朋友的小区发现一套房里住着14个快递小哥,由于人口登记不全,就拿不到什么物资分配。也有一些地方保供应不及时,物资发放不到位,和基层组织要管理的人口太多,捉襟见肘有关。遇到危机时,我们城市就会很强地凸显出不少弱势的、有无力感的群体,他们居住地环境的照片发在网上,甚至被认为是“四五线城市”。
要服务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需要很多快递员,骑手,便利店超市的打工人,保安保洁保姆,交通、物流、建筑、城管、医护等行业的临时工,他们已是社会离不开的群体,但关于这些非传统单位就业者的保障、管理、服务、培训等都很不够,估计相关信息也很不完整。这是疫情防控中的一个难题,也是城市进行有效管理的短板。这里特别要说的是,补好这块短板,绝不是要抑制他们,而是要切实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行为规律、急难愁盼,更精细地服务好他们。因为上海时刻都离不了他们。
从推动共同富裕的角度看,关心和帮助城市中相对弱势的群体,也是非常必要的。
思考之三:夯实基础,人人有责
此次疫情,基层人员压力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