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保护规划(2020-2035年)》在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网站上进行公示。随着潭山村被列入规划划定核心保护区,这座已有900年历史的古老乡村,也借此契机再次走进公众视野。
潭山村位于化龙镇的东南面,是化龙镇著名的侨乡。因村内有一小山岗形似寿星公,故曾名寿山堡。又因村前有一深潭,村后有花山,得名潭山村。据史料记载,自宋代光禄大夫许彦先之孙许青为潭山开村后,历经朝代更迭,生生不息,流传近三十代。
伴随着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曾一度在历史变迁中濒临湮没的乡土文化得以重新绽放光彩。上世纪80年代以来,潭山村充分挖掘、振兴、重塑其民间文化艺术形态,逐步成为传承珠三角地区戏剧、曲艺、飘色、乞巧、舞龙、醒狮、龙舟等岭南文化的历史名村,以特色文化引领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也正因此,2011年,潭山村被确定为区级名村创建点,2012年被确定为区级美丽乡村创建点,同年还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如果搭乘公交番128路在潭山村站下车,便能看到村口醒目的潭山村牌坊。车辆和行人往来如织,两旁修缮一新的商铺群鳞次栉比,若不是牌坊上“潭山”二字赫然在目,人们可能会忘记自己正步入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乡村中。
“潭山飘色”重现光彩
从村口沿着潭山大道一路往下走,就能抵达道路尽头由旧小学校址改造成的综合文化社区。其内设置飘色、乞巧展馆、村史文化室,以及民间艺术展览室,村里的能工巧匠们时常在此向村内孩童开班授课,传授民间文化手艺和知识。
在村中留传延续下来的众多传统艺术形态中,“潭山飘色”和“潭山乞巧”最为著名也最具有本地特色,两者均已被列入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潭山飘色还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综合文化社区的展示墙上,潭山村相关获奖剧目的奖牌十分引人瞩目,默默向游人讲述着“飘色”在潭山村重现光彩的故事。
飘色起源于中原地区的迎神赛会活动,后逐渐传到东南沿海及西北地区,在清代盛行一时,流传过程中与各地具体情况相结合,形成不同的特色。飘色表演活动中,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柜”,表演者就站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以巡游的形式表现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的片段。其特别之处就在于,演员的动作依靠于搭建在“色柜”上的钢铁框架上,而其框架依据人肢体结构设计、被巧妙地隐入服饰中,利用力学原理,营造出在空中“飘”的效果,故称“飘色”。
潭山村飘色在明朝万历年间已有文字记载,至今村中仍存有清代同治、光绪年间“色柜”,而后数十年间,飘色活动一度中止,濒临失传。上世纪80年代,浩明艺社在潭山村诞生,通过外出学习,吸收创新了飘色制作与展演艺术,进行了现代化改良。而与此同时,潭山飘色巡游也由此恢复。每年农历三月廿三是一年一度的“娘玛诞”,潭山村每隔三年会在“娘玛诞”当天举办大型的飘色巡游活动,由数百位村民组成的飘色队伍就以浩明艺社为起点,然后去娘玛庙接天后神像巡游,浩浩荡荡地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巡游。
在飘色的恢复过程中,乡村艺匠功不可没。几十年来,除了外出学习之外,潭山村还组织了一批熟悉民间技艺的传承人,长期致力于板色研究设计、色梗的锻造等工艺品制作和教学。潭山村最知名的老匠人“其叔”许冠其就是最早一批参与潭山飘色与乞巧文化复兴的工匠。他今年已年逾90,但仍不停歇地制作各类乞巧和飘色造型,村民们在综合文化中心的飘色·乞巧工作室里,常能见到他伏案设计的身影。每个月,他和他的团队还会定时到各中、小学开办讲座。此外,镇内各中、小学每年都会开展不少于一节的“民间美术基础”“乞巧工艺”“飘色创作与表演”等第二课堂活动。绵延近千年的乡土故事,还将以这种方式继续传承下去。
可见,乡村是保育中国非遗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在乡村人口持续向城镇流出的今天,如何让潭山飘色等众多非遗文化持续焕发新活力?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广东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委员吴志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谈到,首先要让乡村的物质资源和非物质资源“活”起来;其次是让村民组织“活”起来,更多地发挥村民间的组织力和凝聚力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第三则是让社会力量“活”起来,让更多的文人学者、规划专家、社会资本关注古村落的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适度开发,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互促进
经过牌坊、池塘,从综合文化社区再沿着小路继续往村内走,很快就会看到许氏大宗祠。祠堂前面的广场立有历代先祖功名旗杆夹石十座。按祠内石碑记载,其始建于元朝至治元年(1321年),历经700年沧桑,2021年3月被公布为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潭山村现存最古老最重要的祠堂,它的历史其实也是潭山开村许氏一族的变迁故事。
据资料介绍,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许彦先进京参加会式,得中进士。其为官生涯中,曾任广南东路茶盐转运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