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对我们(新技术)的宽容,就不会有华为。”在与著名计算机科学家杰里·卡普兰等的对话中,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如是表示。其实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新技术(发明)都经历过曲折的发展阶段,以及不断调试提升的漫长历程。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飞机的出现深刻改变了人类的交通出行乃至工作生活方式,让地球村成为现实,但飞机出现和发展可谓一波三折。
从鲁班制作的木鸟三天不落地,到明朝尝试用火箭进行飞行,像鸟儿一样翱翔一直是人类的一个梦想。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让飞机上天有了一些现实基础,不过在当时大多数人认为依靠自身动力飞行的飞机无异于天方夜谭。在众多的质疑和失败中,美国莱特兄弟开始了种种尝试,从1900年起他们进行了1000多次滑翔试飞,1903年莱特兄弟制作的“飞行者一号”终于成功上天。这是载入人类历史的时刻,不过对于飞机来说,这只是开始。
20世纪的百年间,从最早的滑翔机到各种军用、民用飞机再到无人机,从最初飞行时速不到50公里到如今时速超10000公里的超音速飞机,从最初的载客1人只能飞行几十米到如今最高载客近千人飞行数万公里,飞机经过不断的迭代升级,中间依然经历了各种失败和质疑,才真正成为今天它们翱翔蓝天的模样。
任正非曾表示,“对于未来和新生事物,我们总是抱有过多的期待,又缺乏足够的宽容。”确实,正如人们的飞行梦一样,当汽车诞生的那天起,自动驾驶的梦想已经开始酝酿。虽然经历了各种冷嘲热讽、种种失败质疑以及长时间的停滞不前,近些年来,人工智能和5G通信等技术的演进应用,正在让自动驾驶向我们缓缓驶来。
但另一方面,商业化社会的推力和资本、利益等的裹挟,又让一些企业往往喜欢描绘自动驾驶灿烂的未来和美妙的图景,忽视了中间必须经历的时间的沉淀和技术数据的积累。而相信这些描绘的人们又对自动驾驶抱持着过高的期待,这样的后果就是,一旦在发展中遭遇事故,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进而转向质疑和批判的一方,从而丢掉应该保持的客观的立场。
或许,我们还是要给自动驾驶不断改进优化的时间空间,遵循规律、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让自动驾驶落地、启动、出发。目前,自动驾驶的未来我们已经清楚地看到,并且确信它将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