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批,西安成为继福州、南京、成都以及长株潭都市圈之后,第5个落地的国家级都市圈。
2022年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网站发布复函,正式同意《西安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西安都市圈是继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之后,第5个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也是目前西北地区唯一获批的都市圈发展规划。
复函确定了西安都市圈的4个战略定位,即提升对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支撑能力,更好助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更好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更好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西安都市圈是引领关中平原城市群乃至整个西北地区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核心战略支撑点。”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先行者、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以及“一带一路”的起点城市,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有利于提升西安的城市能级和区域竞争力,为西安及周边城市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此外,《规划》提出,围绕构建“一核、两轴、多组团”的空间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创新协同高效、产业分工协作、改革开放协同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文化传承发展、城乡深度融合。
到2025年,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到2035年,圈内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历史文化魅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第5个国家级都市圈
西安都市圈于3月21日正式获批,成为第5个国家级都市圈。
早在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就已点名支持南京、西安、福州等都市圈编制实施发展规划,随后于2021年,南京、福州、成都三个都市圈先后获批,2022年2月,长株潭成为第4个都市圈。而西安都市圈,从第一次点名支持到《规划》获批,等待了近2年的时间后,于3月21日正式获批,成为第5个国家级都市圈。
都市圈是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我国现代都市圈的规划始于2019年2月19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都市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正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与落地均需要区域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为纽带,而‘通勤高效、一体发展的都市圈’有助于实现区域和城乡的有机融合。”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白礼彪表示,通过都市圈建设将会促进城市间的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也会推进乡村与城市的市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激活都市圈范围居民消费需求,支撑我国区域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
据陕西省发改委官网披露,西安都市圈规划范围主要包括西安市全域(含西咸新区)、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部分区县和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最新数据显示,规划区内常住人口1800多万人,地区生产总值约1.3万亿元。
虽然目前西安都市圈具体规划还未公布,但陕西省发改委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指出,未来五年,陕西以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为重点,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其中,将通过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推动城市群(带)建设,构建“一核一轴、两翼三区、多组团”发展格局,培育建设西安都市圈。
其中,“一核”为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组成的都市圈核心区。“一轴”指依托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形成的东西向发展轴。“两翼”即南部秦岭生态文化提升区和北部渭北产业转移承载区。“三区”则是铜川主城区、渭南主城区、杨凌示范区。“多组团”即以高陵、临潼、三原为主体的渭北先进制造业组团;以富平、阎良为主体的航空产业组团;以临潼、蓝田为主体的旅游休闲组团;以武功、周至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示范组团;以乾县、礼泉为主体的农产品加工组团。
此外,在《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同样提出构建“一圈四极六城多镇”的发展格局。其中,“一圈”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核心,渭南中心城区、铜川中心城区、杨凌示范区为副中心组成的西安都市圈,是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域。
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与其他都市圈不同,西安作为都市圈内唯一的“龙头”,其肩负着带领周边区域发展的使命和责任。
陈耀指出,作为我国西北门户、经济文化龙头城市、南北交互枢纽,西安都市圈的获批,将为圈内城市间产业分工协同发展、综合交通网络建设等方面都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西安都市圈内城市间产业分工协调发展方面,都市圈的形成将带来圈内城市产业的优化布局,形成以西安为核心,周边城市协同发展的产业联动格局。中心城市产业升级,以创新化、高端化、融合化为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