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转型顶层设计出炉,这些提法更新了
时间:2022-03-25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十四五”能源低碳转型的路线图来了。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日前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下称《规划》)的通知。这是“十四五”时期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领。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在23日答记者问时表示,《规划》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构建现代能源体系:一是增强能源供应链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是推动能源生产消费方式绿色低碳变革;三是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目标方面,《规划》提出了十余项具体指标。包括: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等。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口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为34.6%,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则在27%左右。业内人士认为,从目前情势看,《规划》提出的目标实现有一定难度,但是“跳一跳够得着”。

《规划》提出,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十四五”时期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严格控制钢铁、化工、水泥等主要用煤行业煤炭消费。不过,《规划》没有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一样设定煤炭消费总量和比重的量化指标。此外,也未提及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和全社会用电量预期的量化指标。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规划》是站在当前的新形势下作出的审慎判断,有利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以保障安全为前提构建现代能源体系。

全面推进风电、光伏

《规划》用“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代替了以往的“能源生产总量”,并提出了2025年46亿吨标准煤以上的发展目标。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一提法的变动很可能是基于灵活性的考虑。“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强调的是“产能”,“能源生产总量”强调的是“产量”。产能既包含了实际产量,也包含了增长潜能。

同时,《规划》明确了各类能源的发展方向,包括: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水电;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这与2021年10月发布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相关表述保持一致。业内人士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下,《规划》作为能源领域的“N”之一,为顺利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规划》表明,风电和光伏依旧是能源转型的核心,是支撑2025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的主要力量。这与此前中央多次提出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相呼应,风光是基础、火电是补充、特高压是载体。

林伯强表示,目前水电已经开发得比较充分,未来水电建设将受制于各地区自然条件的潜能。西南地区建设水电的条件较好,区域发展不成问题,但从全国来看,未来十几年内水电的发展可能面临天花板。

核电方面,林伯强认为,当前核电技术的安全性仍是世界性难题,中国适宜发展核电的区域人口分布密集,这使得核电布局必须谨慎。以当前技术水平来看,核电不会大规模增长,适宜稳妥推进。

除了电源侧,《规划》还提出“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到5%”的要求,并提出多项电网改造升级的举措。包括:创新电网结构形态和运行模式。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推动智能配电网、主动配电网建设,提高配电网接纳新能源和多元化负荷的承载力和灵活性,促进新能源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等。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对第一财经表示,当前我国电网建设还存在三个弱项:一是总量最大,但户均不高。长期来看,工业、交通、建筑等行业将持续拓展电能替代的广度和深度,《规划》提出到2025年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这就要求配网进一步扩容。二是结构不均衡。城乡电网差距明显,特高压占比偏低。风光装机大部分建设在远离负荷中心的“三北”地区,因此需要提升远距离输电容量。三是利用率不足、投资效率不高。这就要求相关单位在提高供电能力和质量的前提下,注重提高投资效率。

强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煤炭方面,《规划》提出:加强煤炭安全托底保障;发挥煤电支撑性调节性作用;大力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与此同时,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被列入科技创新示范工程专栏。

不过,《规划》没有如“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一样设定煤炭消费总量和比重的量化指标。根据《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公开发布稿)》,到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1亿吨以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全国煤炭消费量40.4亿吨,并未超出预期。

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内煤炭仍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力量,“去煤”的时间将取决于新能源何时实现安全可靠替代。

2021年下半年至今,国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