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三四年前,在北京的相亲公园,纪录片导演董雪莹发现,地上摆着的征婚启事上,大多数都明确写着要求对方是北京户口。她随口问了一个阿姨,阿姨告诉她:孩子上学方便。
“我觉得太现实了。”董雪莹告诉第一财经,她是一个浪漫主义的人,还相信罗曼蒂克的爱,“那时候,我就在想,假如跟一个男的见面,聊的第一个问题是孩子的户口问题。这好搞笑啊。”
三十岁以前,董雪莹将结婚生子这件事抛在脑后,甚至因反抗母亲的催婚而绝食。三十三四岁的时候,看见身边亲友一个个步入婚姻,并且大多生活幸福,她开始憧憬美好的家庭生活,下定决心“脱单”。
然而,在积极投入各式各样的相亲活动后,董雪莹仍然没有遇见合适的另一半,甚至还遭受了年龄歧视。在传统的相亲市场,婚恋与生育绑定,女性的年龄是被格外关注的要素。
抱着对都市婚恋生态里种种怪现象的困惑,董雪莹决定拍一部纪录片,回应内心的谜题。与此同时,她也试图呈现一个日益显影的社会现象——都市里的单身浪潮。根据民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2021年中国结婚登记数据为763.6万对,仅为2013年最高峰的56.6%。
在《单身社会》(Goingsolo)一书中。美国学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总结了独居人口增长的原因,包括城市化、网络科技、个人意识的觉醒、女性地位的提升、人均寿命的延长等。这本书也给董雪莹带来很大启发。在她看来,紧随欧美、日韩之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单身浪潮正在慢慢浮现。
2018年至2019年,在调研了二十多个都市男女之后,董雪莹锁定五个从事不同职业、性格迥异的单身女性——在大型外企中担任高管的Maggie、从农村到大城市打拼的白领红梅、单身妈妈李桃、要爱情不要面包的音乐人小月、被父母呵护得很好的北京女孩Kitty,跟随着这些人的故事,她完成了纪录片《“炼”爱》。
三十岁以上、受过良好的教育、理想主义是这五位主人公的共同点。她们不排斥婚恋,向往爱情,但也不依附、不盲从、不将就。婚姻与生育并不是她们的唯一选项,在爱情之外,她们还寄情于更宽广的世界,比如事业、兴趣,以及各式各样的爱。
曾遭遇过婚姻骗局、背负着债务独自养育女儿的演员李桃,几乎在废墟中重建自己的人生。如今,她事业成功,创立了自己的公司,找到了另一半,并且即将举办婚礼。她也是五位女主角中目前唯一“脱单”的。董雪莹为李桃感到开心,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她发来李桃的结婚照,不时感叹:“太甜了。”在董雪莹看来,李桃痛苦过,却仍然相信爱情,愿意再次踏入婚姻,这何尝不是一种勇气。她也一直记得李桃说的:女人的强大,就是随时拥有离开一个男人的能力。
高学历、高收入、高颜值的Maggie把事业放在第一位。如今她在硅谷创业:“如果在走向这个东西的路上,能够遇见一个同路人,那就一起走咯。”为了给生育的不确定性上保险,她选择冻卵。
《“炼”爱》截取单身浪潮中的一个个小小切面,从生育焦虑、代际婚恋观等方面,展示在传统与现代的夹击下,挣扎、求索的都市女性。董雪莹认为,女性的独立是这股单身潮背后的主要成因。但她同时也指出,影片的讨论范围还局限于都市女性,“片中的女性是比较独立的,走在前端的。一部电影的体量有限,它和我自身的困惑和经历有关。”
在未来,董雪莹有计划将婚恋现象拍成系列,但这一切取决于《“炼”爱》的市场表现。由于疫情,上海等票仓城市影院关停,加上纪录片这一类型较为小众,自3月18日公映以来,截至3月21日12时,该片累计票房仅为29万,排片仅为0.5%。这让董雪莹有些灰心。实际上,《“炼”爱》在上影节等影展放映时,现场观众的反馈都不错。这是一部主题严肃,但风格轻盈的影片,单身男女围绕婚恋问题的讨论场面,充满喜剧色彩。
董雪莹希望更多人能够走进影院看看《“炼”爱》,在观念交锋中达成男女、代际之间的沟通与和解。在她看来,在各种鼓励婚恋生育的建议被提出之前,首先更应该关心这些女孩:她们为何单身?她们在思考什么?她们究竟需要什么?
对话董雪莹:拍完片子发觉,年龄对我来说不成为困扰了第一财经:拍摄《“炼”爱》之前,关于婚恋,你内心的困惑是什么?
董雪莹: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比较叛逆。我爸爸是山东人,他一直想要男孩,我妈妈接连生了三个女孩。她在银行工作,是很优秀的职业女性,但她还是为了生男孩付出很多。小时候我还没有这种意识,看到身边都是独生子女,而妈妈生一个,藏起来,再生一个,再藏起来。长大后,我就非常抵触,经常和我妈争论。以至于三十岁以前,我根本就没有想过结婚生孩子这件事。我觉得太无聊了,很没意思。
第一财经:什么时候开始转变的呢?
董雪莹:随着成长和经历,人的观念会有所转变。爸妈的思想转变了很多,我也是。三十多岁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父母的感情还是很好的。我的两个妹妹也结婚生子,和妹夫的感情也都很好。每一次家庭聚会,我都会有一些孤独和失落。我觉得,有个家还挺好的,确实会给你一些归属感。
我就想脱单了。但是拍纪录片差不多等于单干,没有社交。我又比较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