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香港第五波疫情死亡率「荣登」全球发达经济体之首,从本地清零到尸袋遍地,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此种折堕,恐怕就是「本可避免的公共卫生灾难」。缘何至此?拍脑化(未经深思)决策、表演式抗疫、灾难性无能……但归根究柢,还是看守式心态作祟。
*决策前乏深思,频致朝令夕改*
从一个月前(2月22日)信誓旦旦「务求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三次全港市民采样核酸检测」,甚至以「去到打仗无理由再讲程序」来回应质疑声音;到周一(21日)在抗疫记者会近8000字开场白的最末,宣布「暂缓这计划」,再以「香港很崇尚自由,亦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为「没有能力去做」背书,令早前全城疯抢物资的市民,再次领教港府「今日之我打倒昨日之我」。
如是者还包括不启还启的封关、不推还推的临时失业援助金、不认还认的快速抗原测试结果……不论如何砌词辩解「没有水晶球」,一众官员都尽显拍脑化决策,以致朝令夕改、公信尽失。而行政长官的「抗体不是愈高愈巴闭」、「市民需感受我的情绪」等等金句,更令严肃抗疫沦为「Advisersadvise,ministersdecide」的表演式。
*不痛不痒「dosomething」*
何解港府可以如此任性,抛出「以不变应万变」的僵化文化?特首上月自言「任期临近尾声」、周一记者会只字不提「战时状态」、拒绝就「抗疫的目标」通关设定时间表等,或可一窥玄机。
按照港府将行政长官选举延后至5月8日,维持7月1日换届的现时假设,理论上本届政府官员的任期仅剩下不到4个月。面对专家推算第六波疫情或6月初出现,或再多220万人感染,抗疫是背水一战誓见绩效,还是不痛不痒「dosomething」?
看看特首周三(23日)出席立法会答问会的内容,无论是对「『安心出行』实名制和追踪功能」,还是对「smartcity是否足够smart」,还是「复课后预计会有多少儿童受感染,又会增加多少儿童病床」等事关第六波的未雨绸缪措施,全数耍太极应对,尽显看守式心态的港府恐是后者。
市民何时可见曙光?从港府计划11月邀请百名顶级外国投资者赴港出席金融峰会的消息看,他们或许认为隧道尽头已不遥远;但眼下还将添多少亡魂和感染,港人唯有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