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万亿四川"的变化与挑战
时间:2022-03-22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2021年,四川经济总量达到53850亿元,占全国比重达到4.7%,成为全国第六个、西部第一个GDP超过5万亿元的省份。在历史性突破的背后,四川经济正在发生着值得关注的趋势性变化。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四川这个“5万亿俱乐部”的新晋成员在机遇与挑战中须以更大的作为,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大局的能力。

三年一个万亿台阶

产业兴川底色足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的通威太阳能眉山公司,纤尘不染的智能化车间里,一只只“机械手臂”有条不紊地在生产线上忙碌。2021年,落户不到三年的通威太阳能眉山公司实现产值101亿元,成为眉山市第一家“百亿级”企业。

这是四川经济总量跨上“5万亿”台阶的一个缩影。

回顾四川经济攀升历史,2007年首次突破1万亿元,2011年突破2万亿元,2015年突破3万亿元,2018年跨过4万亿元台阶,基本按3至4年一个万亿元台阶的节奏稳步前进。

2021年面对各种复杂困难的局面,四川仍然保持了这种节奏,历史性迈入“5万亿俱乐部”。“四川人均GDP已经超过6万元人民币、接近1万美元。”四川省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曾俊林表示。

这份答卷可谓成色十足。作为西部经济龙头,四川近年来坚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2021年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和能源化工5大支柱产业营收4.6万亿元左右,成为经济稳定的“基本盘”。

四川德阳市亚度家居“5G+智能定制车间”,一块块板材从入料端口慢慢滑上生产线传送带,板材上的二维码被自动识别“身份信息”并进行智能化生产。

“通过5G网络精准调整设备加工,一块板材的利用率从过去的60%提升到了现在的98%。”亚度家居常务副总经理胡继飞表示,“生产时间缩短一半多,产能却提高了一倍。”

日益雄厚的产业基础不仅成为四川经济克服疫情冲击底气,高质量发展也有了更多“抓手”。2021年四川新增市场主体135.2万户;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营业收入达2.1万亿元;高技术产业比上年增长19.4%,远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长速度。

纵观2021年,四川经济恢复增长明显,全年呈现“低开高走”之势,内外需求和投资三驾马车齐头并进。以外贸进出口为例,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9513.6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四川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接近3000亿元,增长超20%,占比超3成。作为西部工业门类最为齐全、体量最大的经济龙头,四川已经站在中国内陆开放前沿。

区域协调发展加快

服务大局能力提升

尽管四川历来执中国西部经济之牛耳,但长期以来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极为突出:成都早在2014年GDP已过万亿元,一骑绝尘;其余市州长期徘徊在千余亿元,全省排名第二的绵阳市2017年才刚过2000亿元。

有鉴于此,2018年四川省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2020年在中央部署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后,四川省又明确提出培育壮大绵阳、德阳、乐山、宜宾、泸州、南充和达州等7大区域中心城市。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引领下,四川区域协调发展明显加快:2020年和2021年,绵阳、宜宾经济总量先后突破3000亿元大关,7大区域中心城市全部突破2000亿元,12个区、县入选全国百强区县。

尽管成都仍以接近2万亿元的体量遥遥领先,但特大城市的“虹吸效应”正向着“辐射扩散”悄悄转变。一个显著变化是,重量级产业项目落户,成都不再是唯一的选择;最大、第一等称号也开始“花落别家”。

在宜宾三江新区,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一台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包装完毕后,3小时内就能出现在重庆、成都多家整车厂的生产线上。“围绕新能源汽车电池,配套企业已在宜宾落户32家,计划打造千亿级产业园。”企业总经理特别助理杨伟平说。

作为四川省近年来引进重大高端制造业项目之一,宜宾未来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体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这个曾经6成以上工业靠白酒和煤炭的城市,短短5年实现了动力电池、智能终端、轨道交通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2021年宜宾新兴产业营业收入达1450亿元,同比增长45%。

更早突破3000亿元量级的城市绵阳,同样依托引进京东方、惠科等高端制造业大项目,实现了全市百亿级企业数量翻倍;2021年绵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增速居全省第一,取得了2004年以来最好位次;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2200亿元,居四川省第2位。

即使是7大区域中心城市中最后一个跨过2000亿门槛的乐山市,也在光伏这一当今全球炙手可热的清洁能源产业中形成了独特的竞争力:全球光伏前十强企业有一半在乐山布局,用水电清洁能源生产光伏产品,有望在2年内形成千亿级规模。乐山硅料产能即将达到41万吨、位居全球第一。

“纵观全球世界级经济圈,除超大城市的核心引领外,同样也拥有一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城市,形成明晰的产业分工协作。”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川渝两地位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点,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纵深。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赋予了两地更重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