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以县城为载体 新型城镇化释放巨大消费潜力
时间:2022-03-21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经历数十年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我国城镇化逐渐从数量增长进入质量提升阶段。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在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上,要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业内专家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围绕城镇化建设,党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多项规划意见,推动了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升。但是,当前我国的城镇化依旧存在质量不高等问题。进入新发展阶段,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释放巨大消费潜力,而且可以为经济稳定增长带来新的动力。

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伴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扎实推进,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快速提升。数据显示,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

“城镇化使经济增长的相关要素加速集聚,从而支撑了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展新型城镇化工作以来,在县域经济层面产生了显著的拉动作用,具体来看财政收入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增加、产业结构优化都得益于城镇化进程。”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主任刘澄表示。

但是,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质量总体不高,还存在城乡差距不断扩大、空间资源配置失衡、公平与效率难以兼得等诸多问题,必须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角度,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这意味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依然有着巨大的空间,城镇化过程中蕴藏的经济发展潜力更是巨大,要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3月7日的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城镇化动力仍然强劲,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今后一个时期,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加强市政设施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老旧建筑和设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加强县城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群、都市圈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严控撤县建市设区。在城乡规划建设中做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以人为中心

“传统的城镇化发展,使农村中的大量青壮劳动力往城市转移就业,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差距。同时,过多的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交通难、住房难、看病难、就业难等一系列城市病。”业内专家表示,传统的城镇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城市无序扩张、国土空间开发混乱、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住房价格上涨过快等问题,城镇化的质量不够高,基础不稳定。

南京农业大学规划院上海分院院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孙文华博士也表示,在世界城市化进程当中,城市扩张带来的城市蔓延且滋生的城市病,是全世界城市发展的通病。城市越大,城市病越严重,存在堵车、空气污染等。同时,城市越大越容易挤占农业用地。

除此之外,孙文华还认为,我国的城镇化还存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公共服务差距等一系列问题。“由于这些问题,年轻人宁愿拥挤在大城市也不愿意返回老家,导致农村空心化、老龄化。”

因此,“十三五”以来,以人为核心已成为城镇化的最重要内涵,也是“十四五”时期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必然要求。

刘澄表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需要重点关注户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务和城镇居民就业。

多名专家都表示,新型城镇化纠正了以往“重物轻人”的传统思维,把市民当作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体,以造福广大人民群众,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作为着力点的。

专家建议,坚持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要把新增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提高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并且要让进城农民工及其家庭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同等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其次要着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最后要全面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优化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此外,还要增强城市宜居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以县城为载体

除了以人为核心外,政策层面还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县城为载体。

“县域是城市和乡村的落脚点和衔接点,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重要形态,县城是县域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县城与县内的其他小镇一起,形成了人口集聚的聚落,需要县城的公共服务与小镇的特色经济紧密联系,促进当地农村人口在县城就近城镇化转移。”孙文华表示,县城虽小,像城市一样五脏俱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重点在推进缩小城乡收入的差距,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等城乡一体化目标。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