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短修长国企为制造业筑基蓄能
时间:2022-03-21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制造业是大国经济的“压舱石”,对推动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质量至关重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22年重点工作中多次提及“制造业”,并明确“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作为国有企业,如何牢牢抓住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个关键,加强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等供给保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同时,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成为重要课题。

日复一日瞄准关键零部件创新

在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车长客”)生产车间内,高级技师李万君目不转睛,手边的高铁转向架电火纷飞。三十多年来,李万君日复一日重复着高铁转向架焊接工作。

转向架制造技术被列为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关系到高铁运行的速度与安全。我国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奔驰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李万君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工作,总结并制定了30多种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50多项,其中37项获得国家专利,代表了中国轨道车辆转向架构架焊接的世界最高水平。这也让中国转向架技术成功突破国外的技术封锁,保证了动车组转向架的批量生产。

如今,中车长客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公司具备年产180-200列动车组、4000辆城铁车、600辆普通铁路客车以及年检修300列动车组、1000辆普通铁路客车的能力,正在拓展城市轨道车辆检修以及运维服务。

“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领跑,作为第一代高铁工人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深知肩上的责任和压力。每一名技术工人,都应争当创新主角,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贡献力量。”李万君说。

在中车长客,除了李万君,还有罗昭强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而在整个国企,有着更多优秀人物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

国资委数据显示,仅200余家“科改示范企业”中就有两院院士56人,累计培养或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66人,省级高层次人才1769人,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队伍,为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专项攻关解决重大装备“卡脖子”难题

近日,一则“52台盾构机集结大湾区”的新闻在网络上刷屏——我国“南大门”广州,基建央企用52台盾构机,组建了全球最大盾构施工机群同时参与广州地铁18、22号线项目。

如此“豪横”的场面,早些年并不敢想象。一位从事盾构机研究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盾构机技术之前一直被德国和日本垄断,国内企业即使给出高价,也很难买到最先进的型号。且由于机器本身巨大,运输中会耽搁不少时间,另外交易商谈也会花费时日,“很多国内工程因为机器不到,延误了开工时间”。

时至今日,由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简称“洛轴公司”)研制的直径6米级和11米级盾构机主轴承,已在国内多地实现工程化应用,解决了我国重大装备“卡脖子”问题。

在洛轴公司626位科研人员当中,拥有以行业知名专家为首的航空精密轴承、军工轴承、盾构机轴承、高铁轴承、风力发电机轴承等专业研发团队。近年来,洛轴公司建立完善覆盖公司各环节、各单元的创新网络体系,形成包括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绩效考核等在内的创新管理体系。凭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先后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航空动力研究所、铁道科学研究院等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起“产学研用”创新平台,积极参与行业科技攻关,持续引领行业技术创新。

洛轴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于海波说,“十三五”期间,洛轴公司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各2项,创新能力继续领跑行业。年均研发投入比例为5.3%,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0%,为加快推进以轴承行业为代表的工业强基做出了积极贡献。

努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还有中国一重。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行业领军企业,中国一重完成了以CAP1400示范工程为代表的重点项目研制,掌握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制造技术;完成了世界最大的2400吨沸腾床渣油加氢反应器,屡次刷新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领域的世界之最。近年来,中国一重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瞄准《中国制造2025》,着力在高强度、轻量化、智能化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核心制造能力,积极推进产品结构高端化服务化,推进生产制造智能化绿色化。

中国统计信息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武指出,制造业投资作为工业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拉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应鼓励企业聚焦制造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软件,加大投资布局,加快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弱项,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增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强强联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去年年底,由国电南自、华电甘肃公司、华电电科院与中国电子飞腾公司联合研制的“华电睿风”自主可控3MW级陆上风电主控系统,在甘肃玉门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