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老工业基地,总会给人留下重工业集中、高能耗产业密集等“标签”式印象。新春伊始,记者在老工业基地吉林调研时发现,通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呈现一些新变化:汽车等传统产业借新能源谋求新突破、高能耗产业用上“绿电”、冰雪等“无烟产业”渐成气候……这些新的变化犹如春风送暖,润物无声地改变着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布局和经济结构,呈现出发展新图景、新态势。
变新了:传统产业走向“新能源化”
3月的吉林大地,春风和煦,奥迪在中国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即将动工建设。
一年之前,中国一汽、德国奥迪公司、长春市政府以视频连线方式签署三方协议,宣布一汽奥迪新能源汽车项目落位长春。项目规划引入PPE高端纯电动车平台,首个工厂计划投资超过300亿元。
长春,这座诞生了新中国第一辆国产汽车的城市,也是我国最为知名的行走机械工业基地之一,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迈出了一大步。
“作为奥迪最新的生产基地,该工厂将在数字化、效率和可持续性方面树立全新标准。通过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我们将为中国电动出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博士说。
这是世界工业巨头在中国的新尝试。据介绍,这一全新工厂将利用信息技术架构使所有流程联网。工厂欲实施“零排放计划”,通过二氧化碳中和方式进行汽车制造。除了冲压、焊装、涂装、总装车间等生产区域外,工厂还将配备自己的电池装配车间。
同时“更新”的还有汽车产业链。2月末,一汽弗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电池项目在长春正式开工。这家由中国一汽集团、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注册成立的企业,是吉林省加快打造现代新型汽车和零部件万亿级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推动民族汽车品牌在新能源新赛道上实现超越领先。动力电池项目总投资135亿元,建成投产后每年可满足60万辆电动汽车配置需求,实现年产值200亿元以上。
对于吉林省而言,汽车产业“一业独大”也是导致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的痼疾。布局新赛道,吉林省谋划更多产业“新能源化”。
设计生产了“复兴号”、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的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多年来也是吉林省工业制造的“金名片”。抢抓“双碳”时代机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2月28日,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100天的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全面启动,“金名片”迈向“新能源”。
据介绍,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项目总投资450亿元,风光发电总装机规模500万千瓦。基地建成后能够形成风电整机、叶片、发电机、储能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链,年产值400亿元,将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构建产业示范园区,直接拉动创造就业岗位4000多个,成为中国中车集团在吉林省第二大产业基地。
“新能源”风劲吹,消费者的消费理念也不断更新,更多消费者开始关注新能源、使用新能源。如今在长春街头,绿色牌照的新能源出租车和私家车越来越多。2021年,吉林省启动“旗E春城绿色吉林”项目,2000多台红旗新能源换电出租车上线运营。
来自吉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吉林省新能源汽车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9.4亿元,同比增长1.6倍,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10.7万辆,同比增长1.4倍。
变绿了:“陆上三峡”助力低碳化振兴
日前,吉林省单体规模最大风电项目——大唐向阳风电场二期工程600MW风电项目正式并网发电。
这一位于白城洮南的风电项目总投资40多亿元,每年将提供清洁电能23亿度,节约标准煤约6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8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约1.15万吨,是吉林省构建清洁低碳绿色电力体系的重要尝试。
数十年来,吉林等老工业基地一直都是高能耗产业的代表,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较大。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路,吉林省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格外重视能源转型升级。
吉林省地处高纬度地区,土地平阔,是国内风能、太阳能资源最优越的区域之一。全省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可装机容量1.15亿千瓦,目前开发率仅8%,发展空间巨大。
在这样的资源优势下,吉林规划实施了“陆上三峡”工程,在白城、松原等地大力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力争到“十四五”末,风电、光伏发电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建设3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即消纳基地、外送基地、制氢基地,助力绿色低碳化振兴。
目前,华能、大唐、华电、中广核、吉电股份、三峡集团等“国字号”能源开发企业,远景能源、金风科技、三一集团、阳光电源等能源装备制造头部企业陆续进驻吉林。
在新能源发电基础上,吉林省还在谋划利用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制氢,延伸新能源产业链,建设“绿电”园区。白城市从2018年开始谋划建设“中国北方氢谷”,利用风能、光能等清洁能源进行电解水制氢。
“电解水制氢在使用中,不管是直接燃烧,还是通过氢燃料电池转化成电能等,直接排放物都是水,全流程都是绿色的。”白城市能源局局长张晓波说,氢作为工业原料和工业燃料,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电子、冶金、航空航天、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行业,可以形成“绿电”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