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强调,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有一批能够体现国家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引领全球科技和行业产业发展的世界一流企业做支撑。
对标管理培育世界一流企业
世界一流企业通常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够成为其他企业的标准或标杆的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实力、品牌价值的影响能力、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产品卓越支撑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企业大多主营业务突出,所从事业务或经营方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不断创造不俗的业绩,实现可观的现实或可预期利润。世界一流企业通常拥有一些特有的看家技术或产品,能够掌控核心资源,不易被其他企业取代或超越。这种“拳头技术”或“拳头产品”,能够为客户、股东等带来巨大的价值贡献,使企业在特定行业或业务领域内拥有具有明显优势的市场份额,甚至能够促进企业对产品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主导或执掌行业秩序和规则,在全球行业或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以品牌卓著锻造世界一流。企业品牌影响力是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持续优势,体现了企业的客户管理能力。世界一流企业大多具有全球化经营理念,以全球性战略思维制定发展战略、谋划企业发展,能够实现资本、人力资源、物资等核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全球范围进行经营和布局,形成全球价值链。塑造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积累放大品牌效应,在市场开拓、业务范围、资源占有、收入比重等方面国际化程度较高,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以创新发展引领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企业通常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拥有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并持续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突破,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以及传统技术和模式的颠覆者。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一流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重要标志。从国际知名企业发展历程来看,大多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始终在技术创新上保持优势,为企业发展创造不竭动力,保证企业成长潜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以现代治理夯实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企业多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寻找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引导企业优势向价值创造环节倾斜,通过精益化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组织流程优化以及风险管控机制完善,提升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在战略决策、组织管控、精益运营、价值创造、科技创新、风险防控、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找差距补短板,持续推动各个业务模块、单元的有机战略协同,提升企业对优质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全方位塑造企业竞争优势。
做强做优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保护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一些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通过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效创新与卓越运营驱动发展,引领带动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
一是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大幅提升创新能力。高质量发展必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创新力,要求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深入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企业发展的战略支撑,坚定不移地推进自主创新,力争走在行业技术的前列。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和自主可控。深化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和模式创新,集中力量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形成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支持引导行业领军企业和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企业深化改革、强化创新,加大培育力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有效整合利用海外创新资源。
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实现创新要素集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核心、推动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并深度融合产学研用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方面的主体作用。以卓越管理夯实世界一流,进一步加强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建设,强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不断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一批以内涵型发展引领质量效益提升的领军企业,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世界一流企业结合时代特征的自我革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