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成为了今年两会的热词。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全国人大代表、洋河酒厂酒体设计中心副主任李薇今年带来了4份议案,其中就包括职业教育和乡村振兴。
记者从洋河股份方面获悉,在职业教育方面,李薇建议推进地级市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而在乡村振兴方面,李薇建议加强特色产业建设以助力乡村振兴。
地级市高等职业教育均衡发展
李薇认为,职业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将丰富的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形成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撑区域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但经济区域高职院校和公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李薇以洋河股份所在的江苏省宿迁市为例,全市仅有2所民办高职校,占全省高职校的四十五分之一。近三年,宿迁市高职毕业生分别为2261人、2920人、3333人,因两所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于外市、外省,据统计,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宿就业率仅为19.2%。
根据宿迁市2021年20条产业链企业紧缺急需人才需求目录,对于高职专科类人才需求,机电控制类1290人,电子信息类637人,材料工程类273人,化工类439人,生物食品类168人等,全年合计需要专科各类人才13400人,本地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本地企业需求。
“由于宿迁市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招引人才成本高,难度大,企业面临用人难、招人难的尴尬处境,给地方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带来巨大制约。”李薇认为。
对此,李薇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优化地级市高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统筹地级市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建立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均衡机制。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对江苏省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公平地配置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尽可能地向弱势地区倾斜,主动缩小江苏省经济发达和欠发达地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差距。
二是加大欠发达地级市高等职业教育扶持。对欠发达地级市,通过新办、合并举办、升格举办等方式举办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省级层面要积极给予支持,保障学校的提档升级。建立帮扶机制,在优质高职院校创建项目上,要扶持欠发达地级市高等职业学校,形成区域性特色办学。省级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要搭建帮扶平台,建立发达地区优质高职院校对口支援职教资源较缺乏、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
三是强化欠发达地级市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欠发达地级市高职院校师资引进上给予政策支持。支持欠发达地级市高职院校在海内外引进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在省级教学名师、“333工程”“双创计划”评选推荐等方面予以支持,在工资待遇等方面享受地方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在组织境外研修(交流)计划与项目等方面适度倾斜,帮助学校提升国际化教师占比。
四是提升欠发达地级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针对地级市产业结构和产业链重点企业发展需求,在高职院校的设置、人才(生源组织)培养以及区域的地方自然资源的特色等方面,突出特色发展,设置符合当地行业分布特点、生源情况特征的高等职业院校。地级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要准,不与经济发达地区盲目攀比、求大求全,要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匹配,积极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加强特色产业建设
除了职业教育,李薇还关注了乡村振兴话题。
李薇认为,在政府政策支持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经营制度、就业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都进一步提高。在政府的引导下,一批民族企业也成为以产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以江苏省“产业援藏”为例,洋河股份与拉萨市政府、达孜区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完成了拉萨朗热酒村项目的签约,通过“做精青稞加工产业,做强酿酒产业,做靓特色文旅产业”带动乡村振兴。项目建成投产后将为当地贡献超十亿元的年产值,可提供就业岗位近500个。
但同时李薇也表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村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问题仍然难以解决,如果不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会对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带来影响。
对此,李薇建议建设农村特色产业,加大政策、金融、基金投资等方面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鼓励支持乡村产业与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因地制宜发展高效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培育壮大乡村休闲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支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同时,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强乡村规划引导,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乡村宜居水平。
此外,还要筑牢乡村振兴的数字底座。不断完善乡村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有序推进农村各类信息服务站点的整合共建,推广“多站合一、一站多用”模式,让群众享受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