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徐久平:把财经素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
时间:2022-03-14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财经素养是包含财经观念、知识、技能及风险防范等在内的综合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不但关系到个体和家庭的福祉,也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和金融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校长助理徐久平表示,财经素养教育应该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财经素养教育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多年的大学教育实践,以及徐久平在全国两会前的专题调研,他表示目前我国对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投入力度,与不断走强的大国地位不匹配,与高素质人才培养需求有差距。

在徐久平看来,主要的差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缺乏政策指导。我国各级教育部门尚未将财经素养教育作为重点建设目标,现有与财经素养教育相关的政策,都是内嵌在其他政策文本中,即使有也仅是被附带上的一笔;缺乏牵头机构。央行和银保监会已开展了金融素养调查、金融知识普及等相关工作,但尚未联合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协会、企业、科研机构更多其他力量,形成合力,面向的群体也主要是金融消费者,还未延伸到学生群体;学校重视不够。仅有北京、上海、广东、四川、重庆等地的一些中小学自主开展了财经素养教育探索,只有四川大学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财经素养通识课程。财经素养教育内容零星地分散在其他课程中,针对性和实操性都不强。国内还没有成体系的财经素养教育的教材;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对财经素养教育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也不同。沿海地区有些学校已经开设了选修课程,开发了校本教材,开展了实践活动,但很多学校还没有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意识。

通过深入调研,徐久平在议案中做出如下建议:首先是顶层设计,制定财经素养教育国家战略。教育是民生,更是国家战略。中国应积极吸取国际经验,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组建财经素养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推动、评估中国财经素养教育事业;尽快出台“2035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国家战略”,指引国家财经素养教育工作;研究制定国民财经素养教育的实施方案,组织编写大中小学的课程大纲和通识教材,推进财经素养普及性教育工作。

其次是统筹部署,推进财经素养教育落实落地。为切实推动战略落地,设计最低财经素养标准,为不同学龄群体设立教学标准,保证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制定大中小学财经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年级财经素养教育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财富观以及风险意识;建立财经素养教育清单,明确各学段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要求,让教学有章可循;完善财经素养教育过程性评价,将各学段学生财经素养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再次要找准接口,创新财经素养教育内涵形式。应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因地制宜、因学而异,创新开展财经素养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引导学生将追求财富与创造幸福生活、促进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统一起来;与劳动教育融合,引导学生以适当方式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感知社会、体悟财经,认识到诚实劳动获取收入最光荣;运用数字技术创新教学形式,助教师善教、让学生乐学。在此基础上,遴选各级各类财经素养教育特色示范学校,树典型、促发展。

另外要试点探索,构建财经素养教育规范模式。选择有基础条件、能产生示范效应的省市或区域做创新试点,比如北京、上海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由当地的教育部门牵头,设计和实施符合实际、满足需求的财经素养教育教学体系,并对试点地区进行全过程跟踪评估、对比和反馈。通过3至5年的探索实践,归纳和提炼出可在全国复制的财经素养教育模式,然后由教育部规划建设国家财经素养教育体系,进行全面推广和实施。

最后要专题立项,做好财经素养教育调查评估。开展调查和评估是确保财经素养教育战略落到实处、教学效果持续改进的重要手段。建议由教育部设立重大招标项目,委托有基础、有实力的教研团队,负责全国财经素养教育的调查和评估工作。这项工作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做细前期调研,全面深入调查国内外财经素养教育现状,知己知彼;做实中期督查,跟踪我国财经素养教育实施进展,优化改进;做精后期评估,总结试点经验教训,持续提升。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