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姚劲波:五项两会建议 | 两会声音
时间:2022-03-04 00:00:00来自:乐居财经字号:T  T

乐居财经讯3月4日,据微信公众号58同城黑板报披露,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向2022年两会提交五份书面建议,聚焦“进一步减负增效精准帮扶小微企业”、“提升职业教育水平促进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应用数字技术推动家政行业提质扩容增效,服务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加快落实‘租购同权’切实保障低收入人群相关权益”、“促进汽车全生命周期流通助力扩大内需”等话题。

【建议一】

进一步减负增效精准帮扶小微企业

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今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曾多次提到“小微企业”。作为中国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企业发挥着稳就业、保民生、促发展的重要作用,政府近年来也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其发展,切实做到减税降费、减负稳岗。但受新冠疫情、原材料上涨等多重因素影响,在经济新常态下小微企业生存发展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集中体现在融资难融资贵、经营成本高、核心竞争力弱、向“专精特新”转型难等方面。对此,建议从以下几点发力,进一步为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激活市场发展活力。

1、数据融合,科技赋能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建议中央有关主管部门牵头,总结前期试点经验,对现有中小微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进行优化升级,扩大信息共享范围和权限,打破政府部门间、银行企业间的“数据壁垒”,进一步扩大“银税互动”“银商合作”范围,解决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孤岛”问题。同时借助区块链、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继续深化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科技—金融”的闭环。针对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固定资产少,资产变现率低等问题,可以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体系,优化相关担保机制,拓宽担保方式和多元化保证渠道。

2、精准施策,多措并举降低小微企业经营成本

受疫情反复、上游成本涨价、运营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叠加环保限产、拉闸限电等影响,小微企业普遍面临经营负担加重的问题。应继续发挥财税政策的导向和杠杆效应,加大减税降费规模和力度,通过科学评估实施有针对性的税费减免、缓交、免息或贴息政策。在政策上精准发力,进一步提高招聘和培训的补贴标准,并对小微企业普遍反映压力较大的房屋租金进行有针对性的补贴。同时,进一步加强政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政府主导借助平台型企业的技术优势进一步规范代招市场,降低招工成本,形成“招培就”一体化良性闭环。

3、优化环境,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对小微企业的配套帮扶政策。继续加强对反垄断、不正当竞争监管力度,为小微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企业发展上,可根据地方实际提供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品牌宣传推广、网络平台信息引流等服务。同时引导传统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在中高端消费、共享经济等领域寻找新机遇,创造出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在人才引进上,通过财政补贴、落户优先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人才、引导人才合理就业。

【建议二】

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促进服务业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服务业是我国目前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21年8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需要,充分释放服务业就业容量大的优势。根据58同城数据显示,近年生活服务业相关职位种类呈现多样化、专业化发展趋势。与五年前相比,生活服务业相关职位种类的数量增长25.54%。其中,物流快递服务、住宿餐饮服务及居民零售和互联网销售服务位居2020年生活服务业招聘及求职需求前三,占比将近70%,充分发挥了就业稳定器的作用。

但由于当前服务业的技能培训方面,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够匹配,技能培训水平和标准参差不齐,从业人员流动大,导致在服务业领域“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现象普遍存在。为进一步缓解我国服务业领域结构性就业矛盾,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现提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更加完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系,由企业承担更多人才培养的责任

在办学体制上,强化政府统筹、行业指导的模式,深化企业参与,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权责,推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围绕加快生活服务业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通过专业与岗位,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紧密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更加适应服务业未来发展的需求。

2、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以终为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通路,在服务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实习范式的各个环节,紧扣服务业优化升级主旋律,通过专业人才培养,促进服务业数字化转型、线上线下双向发展。改革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让企业、行业组织、职业院校、市场和社会等广泛参与,将用人单位及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的综合评价为最终指标。结合服务业特点,制定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管理办法,鼓励企业与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充分发挥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