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北京市多部门发布通知,在全国率先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纳入医保。新政策将于3月26日起执行。
受此消息影响,2月21日,锦欣生殖、康芝药业、贝康医疗等多家具有辅助生殖业务或与辅助生殖概念相关的上市公司股价大涨或涨停,反映出行业和资本市场对该政策的看好。
2月24日,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院长林戈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听到这个消息时的心情用‘激动’一词还不足以概括,将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是‘民心所向’。”
林戈说:“这个政策是千呼万唤,对于有需求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患者或人群来说是一件大好事。辅助生殖技术在国内发展有30多年了,社会接受度在不断提高。全国能够提供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医疗机构也越来越多,每年全国有接近100万个辅助生殖周期实施。辅助生殖涉及不同的技术类型,更多的是试管婴儿技术,这也是成本比较高的一项。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对于广大的不孕不育患者或人群是很好的消息,相信北京新政策将给全国其他省份带来示范作用。”
北京开全国先河
此次北京在全国率先将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出乎行业人士的预料。
2月21日,北京市医保局、北京市卫健委、北京市人社局联合发布《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63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规范调整,并明确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政策。
其中,最受外界关注的是将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涉及人群广、诊疗必需的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16项服务中,价格最低的是促排卵治疗综合评估,价格是180元/次;价格最高的是胚胎单基因病诊断,价格是5050元/每个胚胎。
目前,北京市具有辅助生殖资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共15家。其中,14家为公立医疗机构,包括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等;仅1家为民营医疗机构,为北京家圆医院。
据国家卫健委介绍,不孕不育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生育障碍状态,育龄女性无避孕正常性生活至少12个月而未怀孕称为不孕症,在男性则称为不育症。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为7%~10%。
不孕不育发病率因国家、民族和地区不同存在差别,其治疗手段多样,通过生活方式改变、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可以使多数患者获得成功妊娠,仅有不到20%的患者需要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据了解,辅助生殖技术可分为人工授精(AI)、卵子/配子移植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及其衍生技术(俗称“试管婴儿”)。
近几年,我国经批准的辅助生殖医疗机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卫健委妇幼健康司2021年5月27日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共536家,全国经批准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共27家。其中北京市有18家辅助生殖医疗机构和2家设置人类精子库的医疗机构。
此次北京在全国率先将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出乎行业人士的预料。因为近一两年多个部门均曾表示,暂不支持将辅助生殖技术服务项目纳入医保。
2021年8月,国家卫健委在答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指出,当前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医保筹资能力限制,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只能立足于“保基本”,不具备将支付范围扩大到治疗不孕不育费用的条件。
此外,记者注意到,也有不少普通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等平台向相关部门呼吁,将辅助生殖服务项目纳入医保。
2020年4月,广州市医保局回应网友相关建言时表示,“各种不育(孕)症、性功能障碍的诊疗项目”属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费用的诊疗项目,省级医保目录全省统一执行,市级部门无调整权限。
今年1月10日,有网友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向相关部委领导建议,将辅助生殖医疗项目纳入全民医保范围。其称,“有些不孕人士求助普通妇科不孕不育门诊中西医治疗1~2年没有效果,才会求助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因为当前人工辅助生殖医疗项目动辄万元以上,而且不纳入医保范围,让很多想生育的家庭望而却步。当前育龄妇女基数有限,晚婚晚育的多,将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范围必将极大缩短育龄妇女备孕时间,让想生育的育龄妇女提早生,多生二胎、三胎,提高新生儿出生率。”
此次北京市将辅助生殖服务项目纳入医保也出乎林戈的预料。
“受当前技术水平限制,很多家庭做试管婴儿不是一次就能够成功,有很多家庭是第一次没有做成功,经济条件难以承受,没钱了,有的还需要再打工一年才能够凑齐下一次的钱。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有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太重,就离婚了。对于需要辅助生殖技术服务的人群,这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和信号。”林戈说。
林戈认为,北京市关于辅助生殖的新政策未来有可能对全国其他省市带来示范作用。“国家医保局2020年12月30日曾发布《医疗机构医疗保障定点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医疗保障局令第2号)。该文件第十二条规定,以医疗美容、辅助生殖、生活照护、种植牙等非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要执业范围的不予受理医保定点申请。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