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摊大饼式扩张 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时间:2022-02-28 00:00:00来自:经济参考报字号:T  T

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成立6年多来,在土地开发强度、环境容量等强约束下,摈弃旧的发展方式,推出产业更新、园区更新等改革措施,以存量调整促动能转换。2021年度江苏省级经济开发区综合排名中,常州经开区从成立之初的全省第60位,跃升到第4位,其中,经济发展指标名列全省第一。

摊大饼式扩张难以为继

6年前,常州经开区由常州市武进区3个乡镇与戚墅堰区合并后成立,面积为180平方公里。经开区地处常州东大门,与无锡接壤,这里的村镇组织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兴办集体企业,民营经济发达,是苏南模式发祥地。

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冯旭江介绍,经开区面积小,企业多,有工业企业1.4万家,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和隐形冠军,但也有大量从事简单加工的小微企业。经开区几乎每个村都有工业园,这些村级工业园曾红火一时,如今却问题成堆:一是土地资源消耗殆尽。经开区工矿用地47平方公里,大量被村级工业园占据,全区土地总体开发强度达53%,超过了国内许多大城市;二是电镀、化工、印染等污染企业多;三是产出效益低。工业用地亩均年产值仅13万元,亩均税收2万元以下的企业占地2.3万亩。

如何破解资源瓶颈?经开区党政领导数次带队到珠三角调研,并结合自身情况,推出产业更新、园区更新等计划,通过“培优汰劣”“加减乘除”“腾笼换凤”等方式加速推进。

经开区横山桥镇八方工业园建于30年前,曾经带动周边快速发展,可如今园区70多家企业中,有60多家亩均税收不到2万元,且环保问题突出。

2021年6月,八方工业园更新计划一期启动580亩,结合轨道交通、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建设高标准厂房、多层厂房、研发中试楼、企业总部等,打造成为环境优美、集约高效的中小企业集聚区。在八方工业园办企业的谢卫中说:“我在这里扎根20年,见证了园区起伏,一直想增资扩产,苦于没有空间。新园区开工建设后,我们已签订了回购厂房协议,因为相信这里的未来。”

产业更新培优汰劣。冯旭江介绍,经开区近年来对占有工业用地独立运转的5208家工业企业进行了全面“体检”。按照税收、环保、能耗、信访、高新技术等8个指标综合评分,分成ABCD四档。AB类是优良企业,鼓励发展做加法,CD类效益低资源占用大的企业,限制供地做减法。

经开区横林镇地板产业发展已有30年历史,年出口规模在全国地板出口中占很大比重。横林镇人大主席姚鸿介绍,全镇近年以“加减乘除”促产业转型。“加法”是增加高端装备项目,每年新增5000万元以上项目超过20个,全镇已有近200家规上企业;“减法”是整治“散乱污”企业,已关闭超过50家不合规地板企业;“乘法”是大力推动企业上市;“除法”是彻底淘汰低效高耗能企业。

环保治理“腾笼换凤”。常州市生态环境局常州经开区分局局长马旦介绍,经开区近年重拳整治污染问题,到2021年末,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1100多家,其中化工类120多家、印染类19家、电镀类5家。中天钢铁2021年完成销售1800多亿元,但是这家企业地处城市上风口,政府最终下决心启动搬迁,现在已经搬迁60%产能。

强健产业链培育新动能

记者采访获悉,经开区还通过增强金融、科技、人才等服务能力,加速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

据统计,经过6年培育,经开区已形成先进交通装备、功能新材料、绿色家居、智能电机四大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今创集团、长海股份、常宝钢管、强力新材、凯迪电气等一批在国内A股和港交所上市企业。全区“四大特色产业”现有规上企业354家,2021年实现规上工业产值1548亿元,同比增长24.6%。

经开区持续优化审批流程,2021年全区完成项目备案365个、投资总额为688亿元。股改上市继续推进,2021年完成企业股改5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家,2家企业成功过会。到“十四五”末,全区力争上市企业超20家,新增优质股改企业超80家。

经开区近年来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要求,推进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区有省级智能工厂1家、省级示范智能车间21个、市级智能示范车间37个。

姚鸿介绍,横林镇地板产业产值已由2010年的15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347亿元。产品实现多元化,从单一地板加工,发展到几十种家装材料的生产。“‘十三五’全镇财政收入翻一番,企业发展劲头足。我们正通过园区更新建设1150亩绿色家居产业园,现在有很多来参观的外地团队。”

经过5年的整治,经开区减少污染排放取得了突破。PM2.5浓度从83%减少到39%,150公里污水管网增加到350公里,4类水占比75%以上。

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从2016年的600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000.33亿元。2021年完成工业销售2380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506亿元、注册外资实际到账2.3亿美元,两项指标增幅列全市第一。经开区以占常州市4%的区域面积,创造了全市11.4%的GDP、10%的财政收入。

提升效能平衡收支探索区域发展新经验

常州经济开发区成立短短6年不但经济指标实现跃升,在民生投入和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与经开区在探索政府扁平化运作、财政收支可持续,以及培养干部队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