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据财政部2月24日消息,今日,财政部发布2021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报告指出,2022年,财政部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重点做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是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围绕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制造业等重点行业,坚持以阶段性政策为主,与制度性措施相结合,兼顾财政承受能力和助企需要,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同时,落实落细已经出台的各项减税、缓税和降费政策,在做好政策效果评估的基础上,研究出台部分惠企政策到期后的接续政策。
二是保持适当支出强度,提高支出精准度。财政赤字保持在合理水平,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大力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重大战略、现代农业和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完善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加强分配方案备案审核,健全直达资金监控体系,促进财政资金规范高效安全使用。
三是合理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确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优化债券使用方向,不撒“胡椒面”,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做深做细项目储备,合理加快使用进度,确保债券资金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更好发挥对投资的拉动作用。
四是加大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兜牢基层“三保”底线。较大幅度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特别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向困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倾斜,着力强化财力薄弱地区的资金保障。推动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大财力下沉力度,确保兜住“三保”底线。加快缩小区域间人均支出差距,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是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节俭办一切事业。继续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强化“三公”经费预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加强对过紧日子落实情况的评估,严把支出关口。中央财政带头,地方财政也要从严从紧,把更多的财政资源腾出来,用于改善基本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
六是严肃财经纪律,整饬财经秩序。对财经纪律始终保持敬畏,严格执行各项财经法规和管理制度,一切按照制度和规矩办事,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切实加强财政管理,规范收支行为,严控楼堂馆所建设,严禁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对国家统一的财税政策,不折不扣执行到位,确保政令畅通、落地见效。对任何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都要敢抓敢管,让财经纪律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报告全文如下:
2021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
财政部调研小组
综述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的严峻形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奋力完成改革发展艰巨任务,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财政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要求。一方面,从支出规模和政策力度着眼,兼顾稳增长和防风险需要,保持财政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合理确定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保持适度支出强度,抓实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另一方面,从优化结构和加强管理着眼,着力在及时、精准、有效上下功夫,建立实施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提高财政支出效率,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着力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提高资金使用绩效,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是加强财政政策调节,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2021年赤字规模为3.57万亿元,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安排3.65万亿元,较好保障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上海、广东等地区率先开展全域无隐性债务试点,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并扩大范围,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约1.1万亿元。
二是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启动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奖补政策,推动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
三是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支持全民免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切实做好养老、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