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和“美丽中国先行区”的目标,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下称“成渝地区”)将开演生态环境保护的双城大剧。
2月15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和重庆市、四川省政府联合对外公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下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9.5%,生态宜居水平大幅提高;到2035年,成渝地区生态安全格局全面筑牢,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先行区基本建成。
“打破传统行政边界限制,促进不同行政单位间的合作建设,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安全格局建设,能够为全国其他相关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参考。”2月16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常纪文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亟需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成渝地区位于长江上游,地处四川盆地,是我国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化区域,区域绿色发展本底较好、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向好、生态共建环境共保基础良好。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有关专家介绍,该院作为编制牵头单位,为《规划》的研究编制提供了全过程技术支持。
上述专家介绍,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的区域。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成渝地区产业发展相互融合,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持续上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近6.64万亿元,占全国的6.5%,呈现出重庆和成都双核相向发展、联动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2016年至2020年,成渝地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19.5%以上,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降幅达30%,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14个百分点;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提高3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持稳定达标。区域森林覆盖率达41.9%,生态安全格局逐渐稳固。
图为重庆市城市景观。摄影/章轲
2020年,成渝地区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33%,远高全国平均水平。但《规划》同时介绍,目前,成渝地区火电、钢铁、化工、建材等传统资源型工业和重化工业占比较大,偏重的工业结构格局仍未改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协同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减污降碳面临较大挑战。受产业和能源结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影响,易发生持续性、区域性中轻度大气污染,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较大。
此外,成渝地区交通、能源、水利基础设施的规模化建设对区域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带来较大压力。区域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集聚带来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快速增长,亟需协同提升区域固体废物利用处置能力。
《规划》介绍,成渝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生态功能退化趋势尚未根本遏制,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水土流失、石漠化等问题突出,对两地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出迫切需求。
“成渝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重庆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赵伟表示,成渝地区是西部地区工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城市,随着工业化与城镇化发展,早期的单目标城市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成渝地区城市系统与生态系统的不协调发展。
四项目标、九大工程
2月16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成渝地区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本底较好的区域,尤其是共抓长江大保护以来,成渝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目前基本具备推行生态共建共保、环境共治、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的条件,为共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述《规划》提出,聚焦成渝地区面临的系统性、区域性、跨界性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明确绿色低碳发展、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和人居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目标,实施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深化环境污染同防共治、严密防控区域环境风险、协同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等五项重点任务及九大重点工程。
“《规划》的印发实施,将为成渝地区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提供生态环境保障。”常纪文说。
根据《规划》,在区域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方面,成渝地区将实施“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共同建设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沱江、涪江等生态廊道;实施河湖保护与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开展重庆市长江和嘉陵江四个江岸线的河道整治、土地综合整治等工程。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方面,成渝地区将以大熊猫、黑叶猴和长江鲟等珍稀濒危易危野生动物为重点,在成都、雅安、宜宾以及重庆等地新建、完善5-6个珍稀濒危易危物种科研繁育基地、收容救护中心;建设区域遗传资源数据库,建立一批农作物种质资源圃(库)。
在水生态环境治理重大工程方面,成渝地区将实施枯水期生态流量保障、河流生态缓冲带建设和人工湿地建设等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