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十分重要的一年。
珠海市市长黄志豪1月12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探索“横琴政策+珠海空间”发展新机制。他指出,今后五年,珠海将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高质量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化经济特区,为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珠海新的更大贡献。
去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简称《方案》),明确要在深合区发展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发展急需的科技基础设施,高标准建设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院校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推动合作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
南方财经驻澳门记者专访了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就澳门大学如何运用自身优势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这个新平台,助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深入交流。
澳大“二五”规划重点和布局
南方财经:2021年7月,澳门大学编制《澳门大学五年发展规划》,作为未来五年大学发展的纲领和蓝图。您能否介绍澳大的五年规划中有哪些重点任务和布局?
宋永华:澳门大学作为澳门特区唯一的公立综合性大学,定位是要“立足澳门,共建湾区,融入国家,走向世界”。首先要服务澳门特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在这样的前提下,澳门大学紧跟特区政府的部署、大湾区国家战略以及国家在科教强国一系列的部署。去年年底,澳门大学开始推出大学的五年规划,来配合国家的“十四五”规划和澳门特区政府的“二五”规划。以大学本身的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服务于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及国家科教发展。
其中,大学把培养更多爱国爱澳的人才作为中心任务。我们明确提出,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全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创新人才,服务于澳门、国家和世界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要发挥澳门大学独特的优势,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校园文化、书院和学院协同育人的全人教育体系,以及国际化办学的理念推进人才的培养。
在研究方面,在中央政府和特区政府的支持下,澳门大学通过十多年的发展,在一些聚焦的领域,比如微电子、中医药、智慧城市物联网、先进材料等方面已经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聚集了一批人才,出了一批成果,在这基础上更好地做好产业链,使我们的科技成果能服务于大湾区科创建设。
社会服务、造福澳门也是澳门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配合特区政府的“二五”规划,响应国家“十四五”规划的布局,澳门大学的五年发展规划对澳门大学未来的定位、目标、措施和政策更清晰。最终希望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聚焦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和社会服务,把澳门大学建设成一所世界公认的卓越大学。
南方财经:产学研建设是大学发展非常重要一部分,澳门大学到珠海建立珠海澳大研究院,给澳门大学带来了什么改变?
宋永华:大学创造的科研成果,最后都要走向市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对澳门而言,因为地域面积、人口以及产业(的局限性),从中央到特区政府,都非常重视和推动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澳门大学这些年的科研成果已经在走向生产、走向市场,转换成产品和服务。这就需要更大的空间以及更全面的产品生产链。《方案》的推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让我们走进大湾区,走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在空间上、产业链上以及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需求上,都给澳门大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019年,澳门大学在横琴建立了在大湾区的第一个产学研示范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相当于澳门大学的“科技园”。把澳门大学校园里实验室的成果专利,在珠研院通过大湾区的契机,和内地地方政府合作,进一步研发,使专利通过科技园到生产线。
澳门大学有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着中医药、微电子和智慧城市物联网,在研究院也设立了中华医药及转化医学研发中心。研究院作为科学园性质的孵化平台和产学研的合作平台,过去的2-3年,已经和大湾区的几十家企业通过项目合作,承担了研发项目,也设立了澳门大学师生的高科技创业公司。通过这个平台,把澳门大学的专利转让给一些大湾区企业,并进一步建立了与企业实质性合作和联合实验室。
短短两年多时间,大学实验室的很多科研成果已开始走进生产线。通过这个平台,为澳门大学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产生很好的效益,加速澳门大学产学研的发展。《方案》提出要注重高新技术和高端制造业,其中微电子、中医药、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数据、智慧城市、新能源和新材料都是澳门大学的强项。
《方案》也明确提出要高水平建立澳门大学的产学研示范基地,我们相信,随着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的建立,澳门大学在“量”、“质”和“效果”上都会更上一层楼。
回馈社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
南方财经:同城化在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澳门如何融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去吸纳各方的资源和人才,进行优势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