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结算工资、回家过年,是很多务工者最大的期盼。近日,《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江苏、湖北、宁夏、广西等地走访发现,新老问题叠加导致以建筑领域为代表的农民工欠薪情况仍然不少,一些地区出现案件数量反弹。对此专家建议,短期应努力实现“清零”,长期应完善巩固管理机制,以切实保障农民工权益。
处置工程建筑领域工资纠纷案件数量增长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全国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4.3万件,为28.6万名农民工追偿工资35亿元。较2020年同期公布的数据,涉案农民工人数与涉案金额分别增长约20%、19%。
记者走访各地调查发现,今年建筑行业依然是欠薪重灾区,一些地方建筑行业欠薪情况出现反弹。
截至2021年10月,江苏省徐州市仲裁机构处理农民工工资争议案件472件,涉及金额861万元,其中绝大多数与建筑行业相关;宁夏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立案查处工资类违法案件112件,为1090名劳动者追发工资等1497万元,其中超过半数发生在工程建筑领域;中部某省全省立案查处建筑业欠薪案件1058件,涉及2.06万人、3.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14%、31%。
“此前5年,欠薪案件数、涉及人数和金额数这3项数据都是连续下降,2021年出现反弹,这表明治欠压力仍较大。”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相关负责人说。
新老问题交织欠薪难题待解
近年来,随着《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劳动法律法规的深入宣传与落实,“全国根治欠薪线索反映平台”、全天候热线等渠道的建立,职工依法维权意识、维权效果不断增强,人社部门掌握、查处的欠薪案件也相应增加。记者调查发现,欠薪情况出现反弹主要有几个原因。
一是新冠肺炎疫情加大企业经营压力。江苏省劳动保障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全球疫情肆虐的背景下,施工企业经营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影响工资支付。一方面,工程停工、推迟复工等情况增多,施工进度推进缓慢,导致资金回流较慢;另一方面,停工期人员滞留、设备设施闲置,以及大部分项目集中复工时出现的抢人员、抢材料、抢工期等现象使得施工成本有所增加。
二是部分房企财务恶化,加剧欠薪源头风险。宁夏回族自治区劳动保障监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些工地出现工程延期或暂缓现象,用工无效成本增大,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存在客观难度。
“从我们查处的案件来看,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问题会造成其拖欠工程款、材料款,进而拖欠施工企业的工程款,形成欠薪风险。”一位基层干部表示。
三是层层转包、矛盾转嫁问题仍未根治。武汉市一家通信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某于2020年承包武汉市硚口区部分路段的通信线路迁改工程的管道敷设施工工作。陈某表示,自己招募了48名农民工,已于2020年11月完成相关工作,但由于建设单位与陈某的工程公司中间还涉及两家转包公司,陈某与农民工的125万元被欠工程款被3家公司反复“踢皮球”,至今仍然索要无门。
“层层转包、劳务分包在工程建筑领域仍然存在,我们小公司承包项目,难以避免成为其他公司的分包商。但一旦工程款前端环节出现问题,有些中间商会以扣减工资的名义弥补他们的亏空,我们处于末端的包工头和农民工就会成为受害者。”陈某说。
广西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劳动关系和监察仲裁科相关负责人表示,建筑领域的农民工工资保障制度还需要完善,特别是部分分包行为,缺乏相应监管;而以包代管、违法分包等现象的存在,导致出现薪资纠纷时难以厘清责任主体。
还有就是对工程建筑主体单位监管有待加强。“实名制管理、总包代发工资、工资保证金这些举措都好落地,但欠薪发生的主要原因往往是拖欠工程款,虽然相关部门明确了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但很难完全落地。”湖北省一位基层干部表示。
南宁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也认为,劳动监察部门对房地产项目业主的约束不足。“以前项目业主需要交农民工工资保证金,现在取消了,改成施工总包单位负总责,但若出现业主方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施工方也拿不到工程款。法律不允许垫资施工,但应该有一定的预付款,只是现实中难以落实。”
此外,一些培训机构减员、裁员乃至倒闭、跑路,引发相关欠薪现象。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快递员、外卖员因没签订劳动合同,也面临欠薪难维权的问题。
短期应努力“清零”长期应完善巩固管理机制
对于欠薪顽疾,专家认为,从短期来看,应聚合各方力量,采取超常规措施,对欠薪举报投诉及时受理、快速查处,做到“清零”,即2021年发生的政府投资工程项目、国企项目以及各类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尽快清零,确保被欠薪农民工及时拿到应得的工资返乡过年。
受访基层干部建议,春节前,应上下联动,开展根治欠薪“集中接访日”活动,安排各相关单位专人值班,联合办公、集中接访,直接处理来访或群访欠薪问题。同时应联合住建等部门开展拉网式排查,进一步摸清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拖欠工程款房地产企业底数,掌握劳动用工和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