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张高铁开通满两周年,轨道上的京津冀跑出“加速度”;“零度以下经济”成为热词,冰雪产业如火如荼;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绿色正成为协同发展的靓丽底色……
在“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引领下,京津冀在交通、产业、生态等多领域深入合作,共享冬奥机遇。下好京津冀协同发展这盘棋,冬奥会正绘就点睛之笔。
百年京张见证京津冀交通变迁
2021年12月30日,京张高铁迎来开通两周年。随着冬奥会日益临近,坐着高铁去滑雪、看冬奥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两年前,世界上首条时速350公里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正式通车。河北张家口正式进入京津冀“一小时生活圈”。
京张高铁全程174公里,起点北京北站,一路向北,穿越居庸关长城、水关长城、八达岭长城等地,抵达2022北京冬奥会的另一举办地张家口。
从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一字之差,却跨越百年,见证着中国铁路从“落后”到“引领”。穿越百年沧桑,通向美好未来。
“以前从北京去崇礼都是开车,需要4个多小时,还经常堵车,现在坐高铁差不多1小时就到了。”在北京工作的刘芸是滑雪发烧友,节假日坐着高铁去崇礼滑雪已成为她的不二选择。
京张高铁开通两年来,共发送旅客1380余万人,日均1.9万人。累计开行列车近4万对,从最初图定列车每天36对,增加到现在每天65对。
北京冬奥会包括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为实现三个赛区无缝连接,京张交通路网的加速建设不仅将高水平保障冬奥会的需求,还进一步推动构建起京津冀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
2016年底,延崇(延庆至崇礼)高速河北段开工,吹响了河北交通全力开展冬奥会筹办交通保障工作的集结号。
2020年1月23日延崇高速建成通车,打通了北京至张家口崇礼太子城赛区便捷通道,为京津地区老百姓赴崇礼、西北部地区群众进京提供了交通便利。
如今,以铁路公路为主、航空为辅的冬奥会综合运输网络和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冬奥会运输服务保障系统已全面形成。
交通是协同发展的“先行官”。互联互通,是北京冬奥会推动区域协同的生动缩影。北京携手张家口筹办北京冬奥会的近7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踏步向前的时间。
轨道交通方面,“轨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并不断发挥作用。区域国家干线铁路建设持续完善,以北京市、天津市为核心枢纽,贯通河北省各地市的全国性高速铁路网已基本建成。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公路交通网方面,基本完成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任务,“单中心、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截至2020年底,京津冀三省市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0307公里,较2014年增长29.2%。同时,截至2020年底,三省市累计打通“待贯通路”“瓶颈路”32条段共计2005公里,国高网首都放射线路段全部打通。
航空枢纽方面,“双核两翼多节点”的京津冀机场群已经布局完成,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9个京津冀规划机场全部投入使用,京冀共建共管的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也全面启动。同时,机场陆侧交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以机场为重要节点的高速路网更加优化,京津石四大机场均已开通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枢纽机场与轨道交通联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正在不断形成。
“零度以下经济”如火如荼
时值寒冬,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张家口却迎来了一年中最“热”的时候。除冰雪运动和旅游广泛开展外,张家口正借举办冬奥会东风,大力发展冰雪装备产业,“零度以下经济”成为张家口的热词。
目前,张家口规划建设了高新区冰雪运动装备产业园和宣化冰雪产业园等冰雪装备研发制造集聚区。截至2021年12月15日,全市累计签约冰雪产业项目97项,总投资373.28亿元,落地项目79项,投产运营项目41项。
张家口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梅晓春表示,产业园重点定位发展滑雪服、滑雪板、滑雪鞋等个人轻装备,造雪机、压雪车、索道等重型装备,目前已初步实现从个人到场地、轻重装备结合、研发制造销售服务、运动体验会展全覆盖的全产业链布局。
“半城葡萄半城钢”,作为张家口的工业核心区,宣化区工业基础雄厚,产业工人充足。目前宣化冰雪产业园规划面积3200亩,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冰雪装备产业集群,先后设立国家级冰雪装备检测、检验中心,切实建设国际一流的冰雪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
2020年初入驻宣化冰雪产业园的张家口市宣化宏达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主要生产景区用脱挂式索道上下站设备的企业。“之前企业生产的脱挂式索道市场需求量不大,冬奥申办成功后,给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张家口市宣化宏达冶金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长生说。
据了解,该公司之所以选择在宣化区冰雪产业园入驻,是因为政府对入园企业给予了较大力度的优惠补贴,并为他们开通了项目审批“绿色通道”,3年来企业销售额从3000万元增长到一个亿,今年的总销售额预计能达到1.2亿元。
近年来,宣化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冬奥会筹办机遇,把“冰雪经济”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不断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