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创业潮:人均博士、技术造富、VC排队送钱
时间:2022-01-12 00:00:00来自:数数道字号:T  T

一面繁荣,一面泡沫。

刚过去的2021年,热钱流向硬科技。

硬科技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支撑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当前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光电芯片、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2021年前三季度,一级市场获得投资金额最多的前三大行业分别是,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以及IT,对应的投资金额分别是1927.25亿元、1847.59亿元和1577.46亿元。

这些项目背后,是名校毕业、硕博起步、阵容豪华的创业团队,创始人不仅有从业二十多年的产业老兵,更少不了名校大学教授、实验室的科学家。

他们看到了产业的机会,更看到了宏观环境的利好,带着光鲜的履历,投身硬科技这个正在风口之上的领域。

一方面,国家的政策引导与扶持,让他们看到了宏观环境的利好,另一面,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红利消失,原有模式创新带来的增长捉襟见肘,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他们看到了科技产业的机会。

资本更是嗅觉敏锐,纷纷转向硬科技,头部机构早已将此作为主要投资方向。

其中,半导体、新能源两大领域竞争最激烈,半导体领域的一些热门项目天使轮融资就能拿到上10亿元,“碳中和”概念带火了储能领域。此外,疫情以来火热的医药健康/生物技术并未降温,就连往年冷门的军工领域,2021年也颇受关注。

与此同时,投资金额大、回报周期长、见效慢、商业落地难,个别项目估值虚高,硬科技的这些特征也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只是当前市场热情高涨,没有人想错过下一个时代机遇的窗口期。

硬科技创业潮:产业老兵、科学家都来了硬科技领域的创业者,大致可分为产业端从业者以及科学家、大学教授等学界力量两大类。

“算力已成为现代社会GDP的推动力,算力的提升离不开半导体。这一次,半导体行业爆发性增长的周期将会非常长,可能长达20年,甚至30年。”萧启阳对深燃说道。

2020年底,萧启阳创办的芯片公司云豹智能拿到了来自腾讯、红杉等头部投资机构的投资,2021年,他加速创业进程,不到一年,把团队规模从5个核心创始成员拓展至300人。

萧启阳对半导体行业的判断,来自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他曾获斯坦福电子工程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担任讲座副教授,其在硅谷创办的芯片公司RMI,于2009年被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NetLogic并购。2011年,他又促成了世界芯片大厂博通高价并购NetLogic。

2015年离开博通后,萧启阳一直在思考芯片领域未来的发展走向、客户需求和解决方案。直到2019年底、2020年初疫情爆发后,看到全球产业数字化转型对算力的要求爆发性增长,他更加坚定了DPU(数据处理器)这一细分方向。

2020年,被称为DPU元年。英伟达2020年10月发布DPU战略,将DPU列为继CPU(中央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器)之外第三颗最重要的芯片。这之后,DPU瞬间成为半导体领域的热门赛道。在这一赛道上创业的萧启阳,很快拿到了高额融资,他创立的云豹智能,也成为了国内DPU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

硬科技创业潮来袭,萧启阳所代表的产业侧从业者,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同在半导体领域,有大批人从华为海思、英伟达、AMD大厂出走,选择相对成熟的安防芯片、WiFi芯片等领域进行自主创业。

还有一些产业侧从业者,因为看到硬科技细分领域的机会重新创业。玻色量子创始人文凯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长期研究量子计算。但2015年回国创业时,该领域还处于前沿阶段、不为人所熟知,他于是先选择了人工智能领域进行创业。2020年,推动量子科技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盾量子在科创板上市,发展量子计算的条件更成熟后,他回归量子计算重新创业。到2021年7月,他的项目已经完成天使轮和天使+轮两轮融资。

在这股硬科技创业大潮中,科学家、大学教授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再以量子计算领域为例,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金贤敏成立的“图灵量子”天使轮、Pre-A轮两轮融资金额达数亿元。在此之前,量子计算领域的“中科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三巨头”郭光灿院士、杜江峰院士和潘建伟院士,都分别有各自的公司,已经走在技术成果转化的路上,被称作“量子GDP”。

自疫情以来加速升温的医疗健康领域,更是离不开学界力量的参与。药物制剂研发公司和技术平台寻济生物,由清华大学药学院副院长钱锋教授发起设立。专注于计算化学驱动新药研发的平台公司康迈迪森,由创始人万小波博士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黄牛博士发起创办。

在高端制造领域,杭州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周南嘉创办的西湖未来智造,2020年成立不到半年就拿到天使轮融资,并于2021年完成了数亿元Pre-A轮融资。

还有科学家们为了将科研成果进行转化,会主动招具有创业意愿的合伙人、乃至自己的学生,一起创业。业内的共识是,这股学界力量的研发水平和多年积累的成果,在一些细分领域非常稀缺,进一步将技术进行产业化落地,成功率也会更高。

中科创星合伙人林佳亮对深燃表示,硬科技项目可以分为两大类,对应的也是两套标准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