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呜……”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鸣着汽笛,缓缓驶出中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的雄伟国门,踏上前往欧洲的旅程。
这座北接俄罗斯、西邻蒙古国、东依兴安岭、南濒呼伦湖的百年陆路口岸城市,2020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几次按下“暂停键”,然而由此进出境中欧班列始终保持安全、平稳常态化运行,班列数量逆势上扬,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稳定国际供应链和助力全球抗疫作出贡献。
2022年,满洲里迎来沿边开放30周年。作为贯通欧亚大陆的枢纽、服务区域合作的节点、促进民心相通的桥梁,满洲里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疫情的阴霾也无法遮蔽这里开放发展的气息和温馨浪漫的风情。
班列运行逆势上扬
在满洲里铁路车站集装箱场,高大的龙门吊车忙碌地装运着中欧班列集装箱,吊车司机坐在近30米高的驾驶舱内,娴熟地控制操纵杆。
满洲里市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喜国说,2021年11月下旬,当地发生本土疫情后,市委市政府及铁路、边检、海关等部门不断优化口岸疫情防控举措,全力保障中欧班列畅通运行。
在铁路车站集装箱场,铁路部门通过实施工人集中管理、加密核酸检测、加大机械化作业、提高装卸效率等措施,确保中欧班列高效运行。
针对承担铁路口岸“一站式”报关平台的铁路联检大楼,当地通过楼内人员分组管理、单间住宿、专用通道、流动隔离、无接触办公、每日核酸检测和环境消毒等措施,切实阻断疫情传播途径,同时安排部分处于隔离状态的工作人员、货代企业线上办理业务,确保中欧班列畅通运行。
“我们还加强联检大楼和集装箱场后勤保障,实行信息化办公,货运数据、票据通过信息化系统传输,返空车原始票据通过隔离台无接触交接、消杀。”李喜国说。
担当中欧班列出境任务的火车司机,也冲在保障班列正常运行的第一线。今年54岁的张晓军就是其中一员,他负责将中欧班列从满洲里国门牵引到俄罗斯的后贝加尔站。等到中欧班列在俄方换装后,他再把空车拉回满洲里。
张晓军说,为最大限度降低感染风险,出国班组的火车司机实施闭环式的集中管理措施。每班司机要连续出乘1个月,退乘后进行21天的集中隔离和独自居家隔离。“从去年到现在,除去工作和隔离,在家不到100天。”他说。
满洲里出入境边防检查站采取专人专岗、24小时值岗、随到随检等措施,实行“磁条封控车门、镜头采集资料、分区录入查验”无接触查验模式,有效切断疫情传播途径,该站还配套电子监控、车底扫描等系统,大幅度提高中欧班列查验效率。
“民警克服严寒天气不良影响,身穿防护服,全天候作业,并用‘鹰眼’视频监控系统严查车窗抛物、走私夹带和司乘人员私自下车行为,确保中欧班列开行安全、畅通。”满洲里边检站铁路执勤队副队长郜耀勋说。
此外,中俄铁路部门还积极协调推动双方铁路货运信息对接互联网、物联网,实现电子化监管、信息共享,进一步降低境外疫情输入传播风险。
百年口岸日新月异
铁路,书写着满洲里的沧海桑田。二十世纪初,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和乌苏里铁路的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即今滨洲铁路)建成,满洲里成为这条铁路上的重要一站。
新中国成立后,满洲里为外贸运输和国家建设作出重要贡献。苏联援助的156项成套设备以及其他物资从满洲里顺利进口。据满洲里火车站的历史资料显示,满洲里站1951年进口货物51.5万吨,出口货物20.4万吨,到1952年进出口货物量双双突破114万吨。1955年进出口货运总量达470万吨,创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
改革开放让满洲里迎来更快发展。1985年,满洲里市获批成为甲级开放城市,1992年成为国家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与深圳并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两大口岸。
后来,随着对俄贸易的迅猛发展和口岸运输能力的不断提升,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迅猛增长,货物大多为原油、煤炭、金属矿石、木材、化肥等重要物资,有力支持了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2000年,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到542.4万吨,首次突破500万吨,2003年实现1003.3万吨……
如今依旧汽笛轰鸣、车轮滚滚。一列列从中国多地驶来的“钢铁驼队”——中欧班列在满洲里口岸“歇脚”后,踏上远赴欧洲的上万公里旅程。
2013年9月,满洲里站开行第一列苏州至华沙的“苏满欧”中欧班列,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主要消费市场的距离,为众多企业开辟一条高效、便捷对接欧洲市场的物流新通道。此后,经满洲里铁路口岸进出境中欧班列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数量逐年递增。
由于满洲里连接西伯利亚大铁路及中国东北铁路网,货物运输向西可达欧洲,向东通过港口可抵达日本、韩国,交通十分便捷,如今已成为中欧班列东通道的重要节点。
目前,经满洲里口岸进出境的中欧班列运行线超过50条。进出口货物品类也日益丰富,包含日用百货、电气产品、工业机械、金属、化工和农副产品等多个品种。国内主要集货地涵盖天津、长沙、广州、苏州等城市,出境班列可到达荷兰、德国、波兰、捷克、比利时、俄罗斯等10多个国家,出口地包括汉堡、华沙、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