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日,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证券时报记者从会上获悉,2021年,上海推动2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落地。集成电路领域,国产CPU主频突破3GHz,12英寸先进工艺清洗设备研制成功;生物医药领域,高端医疗器械用关键基础LYSO晶体打破国外市场垄断;人工智能领域,7nm通用GPU芯片取得突破性进展,打破国外公司垄断地位。
聚焦五大新城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
上海市经信委技术进步处处长李宇宏介绍,上海目前拥有蓬勃的产业创新生态,聚集了全国50%以上的5G人才、4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人才、30%以上的人工智能人才;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企业专利授权量占全市比例达到85%。
生物医药产业方面,2021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PE/VC规模居全国第一,全球药企前20强的18家和医疗器械前20强的17家都已落户上海;智能汽车产业方面,上海已累计向25家企业发放295张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新增开放372条729.96公里道路,累计达到615条1289.83公里。
去年12月8日,上海在印发的《上海市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300项关键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工程化和产业化,推动150项关键基础材料示范应用。据悉,上海将以创新为主体、平台为核心,以产业、空间、人才、技术等维度为主线,描绘主体、平台创新画像,形成上海创新图谱,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堵点,推进创新资源与企业需求高效匹配。
“上海将聚焦五大新城,推动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比如嘉定新城已有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南汇新城正推动重型燃气轮制造业创新中心申报国家级、奉贤新城在瞄准生命健康、青浦新城瞄准北斗导航和位置服务、松江新城瞄准先进制造等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上海市经信委技术进步处副处长居欣珏说。
目前,上海已建设了2家国家级和8家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形成了国家级95家、市级731家、区级1600余家的三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网络。
积极推动企业创新需求与院士资源对接
2021年4月,中国工程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成果展示与转化中心在上海嘉定正式揭牌成立。据悉,院士成果展示馆展览面积5500平方米,共有200个院士专家团队共计310余项成果参展。
目前,上海已组建院士专家成果转化服务团队,推荐66项有望首批转化的成果建议清单,提高转化精准性,同时建立转化对接机制,编制《院士专家成果产业化落地服务指引》,上海嘉定区政府成立推进项目组,建立项目资源信息共享和对接机制等。
居欣珏透露,从转化成效看,有9个意向项目,钟志华院士团队的智慧车列交通系统项目已在上海嘉定启动试运营;吴志强院士团队领衔的全球首个离网氢能应用展示馆落地国际汽车城;庄松林院士团队的太赫兹检测系统项目正在与上海企业开展对接,“未来,上海将加强企业创新需求与院士资源对接,目前已梳理74项企业技术攻关需求提供给中国工程院,组织开展核心技术联合攻关。”
为进一步推进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创新成果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并向全国乃至全球辐射,由中国工程院指导、上海市经信委出品的《“士”说“新”语》节目即将播出,打造院士与产业界专家高端对话的“会客厅”,发挥院士“磁场”效应,集聚各领域的创新带头人、领军企业家、未来参与者,加强创新策源、创新应用和创新协同,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未来,上海经信委将继续发挥中国工程院顶级工程创新殿堂和上海产业创新高地的优势,发挥院士顶尖人才的引领作用,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积极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助力世界级产业创新高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