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燕郊“钟摆人”每天花5小时跨省上下班的新闻,在腾讯新闻引发了网友热议。这其实是环京带跨城通勤族的一个缩影。去年这个时候,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来袭,他们的上班之路更加艰辛。
如今,生活在“北三县”的通勤者又恢复了日复一日往返两地的通勤节奏,不过有人敏感地捕捉到内心的一点变化:即使没有疫情,自己也在紧握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
河北的三块“飞地”——三河、大厂、香河,紧邻北京,被并称为“北三县”,也被描述为“北京后花园”。“北三县”毗邻北京且房价低廉,只要不计每天至少两个小时起步的通勤成本,这里的确能够给北漂族“一个环京的家”。
如果日子能够一如既往地平静如水,生活在环京地带的北漂族,恐怕已经对披星戴月的“双城生活”适应、习惯甚至麻木了。当前方古老的北京城还在沉睡,他们早早起床,奔到8字头的进京公交车的站牌之下,排成一条见首不见尾的长龙;北京城刚刚苏醒时,他们已到达大北窑,速速下车,随即四散到城市的各处——国贸、望京、后厂村……
平静的“双城生活”在疫情期间发生了剧烈变化。
2021年1月初,受河北疫情影响,隶属河北省廊坊市的三河市在1月12日宣布,即日中午12时起,全市实施居家7天隔离观察;在此期间,居民不得外出。与此同时,三河市绿之源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发出紧急通知,同一时间起,暂停城市与城乡公交所有班线。
困在燕郊的人、滞留北京的人,彼时都无法跨越地理上的分界。潮白河是北京与河北的分界线,平日里,它只是涵养环境的水系,疫情之下,河岸上新搭起的绿色防护栏时刻提示人们,环京不是北京。
1月19日,三河“解封”,次日,进京公交有序恢复。如今,生活在“北三县”的通勤者又恢复了日复一日往返两地的通勤节奏,与这场突如其来的河北疫情尚未发生时别无二致。但似乎又有了一些不同,有人敏感地捕捉到内心的一点变化:即使没有疫情,自己也在紧握一种没有选择的选择,走一条跨越生存、迈向生活的路。
01
“到公司就直接吃午饭”是常有的事
早上5点30分,家住廊坊大厂的郑正开始了他的一天。
妻子比郑正早起15分钟,准备了简单的早餐,并在他吃早餐的时候迅速刷手机,在“××三期拼车群”里帮他寻找一辆6点出发的车。6点30分左右,郑正到达潞城地铁站,坐一个多小时地铁,8点前抵达位于北三环的公司。
两个小时的通勤时间,听起来似乎和住在五环外的北漂没什么区别,但对郑正来说,这仅限于道路最畅通的情况。一旦碰上北京举办大型活动,郑正的通勤时长翻个两三倍并不稀奇。在此期间,位于友谊大桥的河北进京检查站会仔细检查每一部进京车辆,通过50米长的检查站可能要堵上1—3个小时。每逢此时,“到公司就直接吃午饭”是常有的事。
“北三县”的许多地方都设有相同的检查站。大厂的通勤人口约5万人,燕郊更是居住着40多万进京通勤人口,早高峰时段,两地进京遭遇交通拥堵早已成为日常。
郑正居住的小区距离最近的地铁站15公里。地铁延长线建设遥遥无期,乘公交车比驾车要多花两倍时间,尽管郑正和在此居住的不少人一样有私家车,但拼车到地铁站才是首选。邻近几个小区的业主们建立了拼车群,拼车从小区到北京地铁6号线终点站潞城站,10元一位,5人拼一辆车。拼车减少了高峰时段私家车出行的数量,降低了堵车风险。另外,北京规定,外地牌照车辆每年只能办理12次进京证。这些持河北牌照的车辆只能轮流上路。
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出于疫情原因,环京地区的各个检查站开始了更严格的管控。每处检查站都要排队测温、填表、出具通勤证明……原本偶尔发生的堵车成为郑正早晚的日常。坐在车里,郑正看着检查站就在不远处,而一个小时后车辆还没有通过红绿灯。有时他回到家,已经是深夜12点,5个多小时后,又要出发了。
曾经,拼车群里流传着有人直接从潮白河游过去的传闻,郑正说:“没那技术,有的话我也游。”有拼车司机想出这个办法:两辆车配合,一辆从小区拉人到检查站附近,乘客下车过检后步行通过友谊大桥,再坐上已经在等候的另一辆车进京——代价是,拼车价钱翻倍。
河北石家庄、邢台疫情暴发后,1月7日,各大环京检查站开始了新一轮的严格检查,要求进京人员出示72小时内的核酸检测证明、居住证明和工作证明。在检查站,身份证显示河北籍的居民被劝返。听到消息后,生活在三河的小宁和丈夫连夜去医院排队做核酸检测,早上4点,医院已经排了几百人,夫妻俩站在寒风中瑟瑟发抖。
第二天,小宁5点30分出门,9点仍然堵在大桥上,她在公司群里发了一张堵车的照片,并直接掏出电脑,就地开始工作。
02
怎么也得找个地方安家
2015年,时年29岁的郑正在北京工作8年了。他是内蒙古人,来京后住过单位宿舍,也辗转在各区租过房,大多是与人合租。其间,他曾与一家三口合租,常常半夜被孩子的哭声吵醒。因此,婚期定在2016年的郑正觉得,结婚生子怎么也得找个地方安家。
郑正决定在大厂买婚房。他做这个决定是受到姐姐的影响。郑正的姐姐北漂多年,她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