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A股两个交易日下跌,港股则是三个交易日两个下跌,上证和恒指分别跌破3600点和23000点。
背后的共同原因包括监管依然趋严,Omicron病例在香港传播,香港宣布再次收紧防疫。
每年岁末年初,我们往往会回顾过往一年所做出的的一系列判断,哪些比较准确,哪些和结果不太符合,同时我们展望来年的全球经济和市场的十大核心观点。
幸运的是,我们对2021年的核心观点,大部分还是经受了考验。
2020年底我们发布题为《周期回归,K型反转》的上半年投资策略报告,当中预判的几个主要方向基本已实现。
这包括全球经济活动的复苏趋势不会因疫情反扑而逆转,被压缩的消费逐步释放并推升通胀预期,全球货币财政双宽松继续支持资产表现,周期回归和K型反转的趋势主导市场走向,以及各国政府强化对大型科技企业的监管等等。
年中我们以《变不离宗,聚势谋远》为题,突出下半年不论从全球宏观环境还是市场条件来看,都将出现一些与上半年不同的重要变化,但同时强调影响资本市场的核心逻辑没有改变。
这些判断都反映在,下半年美联储和各个央行纷纷宣布降低刺激,但全球金融条件依然宽松、经济活动持续复苏,全球股票市场继续处于利好的环境中。
在庆幸大致把握住了去年市场大趋势之余,我们也认识到不足之处,审视在以下主要观点上把握的不太准确:
第一,我们预计通胀会在年末回落到相对合理的水平。实际上,12月美国的CPI仍然维持在6.8%的高位,供应链中断、劳工短缺等问题比想象的更持久。
第二,尽管我们预计全球股市仍然处在利好的环境中,但对于美股的走势判断相对保守。实际上,美股仍然是2021年表现最好的市场,而我们看好的欧股则以微弱差别紧随其后。
第三,我们预判到反垄断会成为2021年的主题之一,但没有预计到中国的反垄断冲击力如此之大,对港股和中概股的冲击尤为剧烈。
今年我们以《蓄锐迎风,通险畅机》为主题,预计今年的宏观环境要比去年更加复杂一些,但并非无章可循,把握资本市场”均值回归”的规律,做好准备迎接风险和风口,理解经济与政策趋势的动态变化,化险为机。
我们详细讲述了分析的逻辑,今天总结出对2022年的宏观与市场的十大核心观点:
第一,疫情转向温和发展,更多国家放弃“零容忍”政策,全球基本实现经济生活正常化,经济回归常态增速,无衰退风险。
第二,后疫情时代,主要经济体通胀在年中冲高回落,中国面临周期性通胀,但处于可控范围。
第三,主要央行减少流动性,全球金融条件趋紧,财政拖累成为市场主要下行风险,中国和欧元区有条件成为例外。
第四,美联储加息2-3次,对股市的冲击有限。美元前高后低,人民币维持在6.3-6.8范围内波动,预计下半年新兴市场表现更好。
第五,美国大科技公司受“反垄断”冲击有限,更多机构布局加密货币,数字人民币获得更大范围的应用场景。
第六,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经济与市场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企业与市场适应新的监管框架,互联网从流量时代转向“内容、基建与硬科技”发展。
第七,亚太经贸与投资关系加深,发达经济体改善对华经贸政策;中美政治关系起起伏伏,但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第八,坚持“哑铃式”均衡配置策略,布局周期,成长与防御板块。看好大中华区权益类资产,美国之外的市场将受惠于盈利改善与合理估值。
第九,资本市场继续“均值回归”,通胀冲高回落引导资产类别与行业的“K型反转”,增配债券与房地产等高安全性资产。
第十,中国财富管理与买方投顾市场迎来大发展,家庭从追求单资产高收益的观念转向综合财富稳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