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念发源地安吉余村共富启示录
时间:2022-01-03 00:00:00来自:中国经营报字号:T  T

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大坦自然村36号的一处农家小院门口张挂有“春林山庄”的红色大字招牌,小院里热闹非凡,“掌柜”潘春林忙着招呼住客和食客,额头上不时流下豆大的汗珠。

春林山庄原本只是潘春林早年间自建的农家小院。2004年,以开采水泥原料——石灰石为主业的村办集体企业关停后,潘春林在村里开起了首批农家乐,将自家3个房间改建成客房以维持生计。如今,春林山庄客房规模已发展到23间,年营业额超过400万元。

春林山庄不断发展壮大,也是余村从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到以保护环境为抓手实现村美民富的一个缩影。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下简称“两山”理念)的发源地,余村通过不断探索践行“两山”理念实现了从挖矿致富到绿色创富的嬗变。

在新发展理念下,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正成为农村工作的关键所在。2020年12月25日至26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作为“两山”理念的践行者,余村村原党支部书记鲍新民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并获颁改革先锋奖章。回顾余村近20年的转型发展之路,鲍新民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的探索,余村的发展模式已完全实现了从过去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转变到现在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转变。未来,余村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理念不会变,将通过发展农业观光和生态旅游等打造新农村模板。”

在绿水青山间“淘金”

在余村主干道路边,一块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耸立在青山绿水间。当地人称这里为“大石头”,也是余村最主要的地标之一。

据余村工作人员介绍,该碑立于2015年8月,“两山”理念在余村首次提出10周年之际。石碑背面写道:“10年来,余村坚定不移谋绿色发展之策,走生态文明之路,充分证明了‘两山’理念这一科学论断的旺盛生命力。”

在“两山”理念指导下,余村不再炸山采矿,改为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效益更好地转化为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变好了,名气打响了,前来余村旅游和考察的游客及考察团也络绎不绝,这让当地村民得以在家门口的绿水青山中通过经营餐饮、住宿等“淘金”。

不仅如此,为摆脱春林山庄一房难求的限制,潘春林还通过余村乡宿联盟这一平台,托管了8栋当地村民住宅,采取统一品牌、统一管理的方式,根据不同需求为游客量身定制不同标准、不同价位的客房。

“从村办企业关停到探索经营农家乐以来,不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发展的未来,现在村民的自建房已经变成了创收基地。”潘春林告诉记者,2005年“两山”理念提出后,为余村守护绿水青山指明了发展方向,余村的实践充分证明保护生态也能产生经济效益,在绿水青山间也能“淘金”。

与潘春林有着类似感受的还有从西安返乡创业的胡斌。2017年下半年,在西安从事设计工作的胡斌返乡看到村里的巨大变化后,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利用自家庭院前后投资150万元左右改建成了绿缘客栈。

潘春林和胡斌只是余村村民依托青山绿水致富的缩影。余村村委会提供的数据显示,通过打造美丽环境、发展美丽经济,村民也过上了美好生活,“村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005年的91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72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8732元增加到2020年的55680元”。

“在绿色发展中率先崛起”

余村,位于天目山北麓,因境内天目山余脉余岭而得名,共有农户280户、人口1050余名,并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诸多荣誉。

事实上,余村过去的乡村风貌远没有现在这般美好。在上世纪70年代,余村靠山吃山,依托“村里有矿”的优势炸山开石矿、兴办水泥厂,带领村民快速走上了致富路,成了当地有名的富裕村,在上世纪90年代村集体收入一度突破300万元。

但余村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显而易见。据鲍新民回忆,那时候村里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利用市场经济优势富起来了,但水泥厂、化工厂林立也让余村付出了环境代价,污水横流、灰头土脸,田里的农作物也长不起来,仅炸山开矿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就先后导致6人死亡。

自2003年开始,余村开始痛定思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同时找寻新的发展出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自购大卡车在村办企业中跑运输的潘春林失去了工作,成为村里第一批开办农家乐的个体户。

潘春林向记者回忆道,关停矿山和水泥厂意味着村里失去了集体收入、村民也将失业,这倒逼余村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开始在封山育林和保护生态中摸索新出路。

2005年,村里的最后一座水泥厂关停,余村也彻底告别了“光灰年代”。也正是在这个时候,鲍新民从村里的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