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成都来说,幸福来得一点都不突然。2021年12月30日揭晓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中,成都已连续13次位居榜首。在成都看来,这样的赞誉,“既是老百姓对过去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未来工作的更高期盼”。为此,成都把市民满意作为检验为民办实事成效的第一标准,推动“幸福成都”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更有内涵。
在日前召开的成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担负时代使命在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的意见》《中共成都市委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等文件。成都认为,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与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内涵相同、目标一致。面对建设幸福城、提升幸福感的时代考题,成都期望探寻走出一条绿色成为普遍形态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数字不会说话,但从生活味儿中最能体会到一个城市的温度。”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认为,成都持续创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优势,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公园城市的幸福之路
中国幸福城市实验室推出《基于数据的城市幸福感指标体系》,包括就业指数、居民收入指数、生活品质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城市吸引力指数、公共安全指数、教育指数、交通指数、医疗健康指数9个一级指标以及上百个二级细分指标。
该指标体系在百度研究院商业智能实验室的技术支持下,采集的相关城市样本数据超过10万亿条。
成都正是通过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让这些指标体系得以共融共生,形成城市的合力与竞争力。
截至2021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2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2%;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47.3万户,同比增长1.9%;全市拥有三甲医疗机构54家,逐步构建全国一流的医院集群;吸引新落户高知识高技能青年人才超过57万人,入选国家、省、市级重大人才工程专家3788人、顶尖团队195个,已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不仅如此,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中,成都更加突出绿色的理念,这也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和优化城市空间的主要“抓手”。
日前,成都环城生态公园成昆桥在空中完成103.5度转体,成功贯通。这标志着环城生态公园100公里一级绿道全环闭合,将串联起桂溪生态公园、锦城湖、青龙湖等重要节点。
如今,成都各类公园总数已达1305个,累计建成各级绿道5188公里,森林总面积86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0.3%,年碳汇量达205万吨。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深圳大学美丽中国研究院院长何认为,在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中,绿色不再仅是一个外在符号或者独立于城市发展之外的点缀品,绿色低碳本身就是引领城市功能产业、资源利用、生活服务等各方面更加优化均衡的抓手。
此外,在2021年初成都全面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全面开启公园城市的幸福之路,从居民收入的“钱袋子”到上班通勤的“车轮子”,市民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被成都用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做出了大文章,也在不断厚植着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能和比较优势。
“成都在谋划‘十四五’发展时,提出要转变城市发展观,让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和企业,转化成居民可感受、可体验、能直接受益的成果。”四川省决策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盛毅认为,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实施,是适应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的选择,体现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价值取向。
“双碳”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2021年12月23日,天府永兴实验室在四川天府新区正式揭牌成立。这个承载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核心平台,以“碳中和+”为核心,推动绿色产业聚集发展和示范扩散,打造全国领先的碳中和技术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发展“引擎”。
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根基与命脉,为此成都已然全面筹谋。“立足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战略目标,坚持通盘考虑、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科学确立与城市发展格局、发展方式相适应的碳达峰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积极探索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成都市如此强调。
为此,成都此前通过出台“一办法两体系”(即《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成都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将空气质量、噪音污染、水污染、光污染、绿色出行等指标作为人民群众满意度考核指标,构建出公园城市与市民之间一个新的共融共生的绿色生态圈。
此外,在此次成都全会上,通过了《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该决定明确,聚焦“强二优三”,着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我们将深入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以‘立、提、破’来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