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已成为宏观政策发挥效用的最直观表现。“十三五”时期,“减税降费”成为税收领域一个热门词汇,税收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的同时,也助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新增的减税降费规模累计达7.6万亿元,其中,2019年实施更大规模减税降费后,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2.36万亿元,占GDP比重超过2%,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
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多项为市场主体减负的税费优惠政策接连出台。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12月27日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2022年我国会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以进一步缓解市场主体资金压力,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在持续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后,2021年全年预计新增减税降费达1万亿元。对市场而言,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实施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也释放出更为积极的信号。
新增减税降费超万亿
实体经济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
“十三五”时期,国家针对实体经济部署实施了包含深化增值税改革等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最终使所有行业的税负均有下降,有效推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减税降费是一项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财税政策抉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经济战略决策,也是事关国家治理全局的重大政治决断。”国家税务总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军也多次强调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重要意义。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执行制度性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优惠等部分阶段性政策执行期限,同时实施新的结构性减税举措,对冲部分政策调整带来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张斌看来,2020年疫情期间出台的临时性政策,主要是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疫情得到控制后,2021年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成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2021年经济有所恢复,但基础尚不牢固,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还存在较多困难,此时需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而减税降费政策的落地,恰恰为这个目标的实现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张斌告诉记者。
据悉,针对受疫情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202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在财税人士看来,这些政策对于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2021年,国家税务总局还有针对性地优化了部分减税政策,比如,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并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等措施,这有效推动了企业以创新引领发展的动力。
张斌认为,在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要发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作用,这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市场主体的获得感。
在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2021年我国优化和落实减税降费政策,预计全年新增减税降费达到1万亿元。
聚焦中小微群体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经历“十四五”开局后,减税降费也有了新的目标。
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明确,2022年要“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增强市场主体活力”,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减税降费政策红利落地。
同时,要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纾困帮扶,实施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奖补政策,继续实行小微企业融资担保降费奖补,新增支持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资金。
在市场看来,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是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等的支持力度。
粤开证券研究院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认为,2022年的减税降费主要突出结构性和精准性的特点。“去年(202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今年(2022年)仍有可能面临需求下行的压力,这会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中下游制造业企业等造成较大冲击,从稳定企业发展的角度看,减税政策有针对性进行帮扶,将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是政策提质增效的一个重要表现。”罗志恒说。
事实上,在全国财政工作视频会议召开之前,2021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确定加大对制造业支持的政策举措,促进实体经济稳步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会议主要从两个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一是将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支持工具转换为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时间从2022年起到2023年6月底,人民银行将对地方法人银行发放的普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按余额增量的1%提供资金,鼓励增加普惠小微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