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后,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新发展阶段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工业发展论坛暨“建党百年与中国工业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不仅总结了中国工业化百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也对新发展阶段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赵奇在致辞中表示,工业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工业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论述,为学术界研究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数字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黄泰岩看来,国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一个背景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社会的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对制造业来说,供给只有实现技术升级,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进入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从经济学概念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其实是供求关系的错位,这体现在人们的需求和消费升级,但供给没有跟上,而两者之间的错位,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产业进行结构性升级。”黄泰岩指出。
基于此,“十四五”期间,我国明确将通过提升国产商品和服务质量、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改善进口商品供给等途径,并引导生产模式和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加强各产业间协调发展,持续扩大优质消费品、中高端产品供给和教育、医疗、养老等服务供给,从而满足居民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的消费需求。
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40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7.3%左右。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我国居民消费持续增强,但整体居民消费率仅为38%左右,远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60%~70%,居民消费仍有巨大的扩大空间。这意味着,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下,扩大消费会成为历史性战略任务。
经济管理出版社总编辑刘勇认为,当前应着力发挥消费增长对工业转型升级的牵引作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因此,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充分挖掘和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特别是需求侧多层次、多样化消费的牵引作用,不断增强工业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
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可以称为伟大的中国工业革命,这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业发展的百年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党的领导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推进工业强国,具有重要的远观未来的价值。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接下来将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这个过程中,工业如何支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认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是打通创新链,强化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安全和产业链发展水平。
“因此,我们应当将重点聚焦到原始创新上来,大力发挥举国体制,促进新发展阶段工业发展,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史丹说。
在史丹看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方面发挥制度优势和市场优势。二是坚持新的发展理念,使新型工业化成为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生态文明建设者和参与者的世界典范。三是以改革创新的思维,加快制造业供给侧改革,构建促进新型工业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培育竞争新优势,包括人力资本的培育、社会环境的培育等。四是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独有优势,当前数字化的发展对市场依赖更强,实现需求拉动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五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培育新的增长点,吸引全球高级要素向我国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