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我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绝对贫困的消除意味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随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改革进程也在逐渐推进。
2021年11月8~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作为在重要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明确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牢牢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的战略机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认为,回顾百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工业强则经济强、工业弱则经济弱。面向未来,在新发展阶段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要在坚守初心使命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之路。
工业是立国之本
《中国经营报》:回顾中国工业发展百年历史,你认为工业在支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史丹:工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富国之源。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其中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之一。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首先要坚持人民至上,要服从于、服务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和使命。
其次,还要把握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在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方面展现担当作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就是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工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再次,要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为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注入源源动力。
最后,要在坚定不移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上下功夫,通过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合作循环有效助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为工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更大活力。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营报》:当中国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后,工业增长的速度已不是首要追求目标,在新发展阶段,你如何看待工业高质量发展?
史丹:对于高质量发展,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来理解其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高质量发展包含发展方式、发展结果、民生共享等多个维度的增长和提升。推进高质量发展,应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要素投入质量和创新驱动力。
同时,要着力完善教育、法律、文化等影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对于工业部门来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包括过程质量提升和产出质量提升。过程质量提升,是指在工业的运营过程中减少和优化要素投入,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其具体表现为,在资源和能源投入方面,要降低一次能源消耗的比重,采用更环保的生产装备和工艺,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在资本和技术投入方面,要不断提高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重点推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实现创新驱动;在劳动力投入方面,要实现人力资源素质的明显提升。
产出质量提升,则是指工业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明显提升,以及先进制造业比重的明显提升。
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要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激发市场主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健全基础研究支撑体系、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新型工业化发展路径
《中国经营报》:“双循环”战略提出后,工业被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从目前制造业发展现状看,其对新型工业化的推进有哪些影响?
史丹: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所下降,这主要是过去驱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模式不适应新发展环境的结果。
从国内看,要素价格上涨正在削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正在改变制造范式和全球产业格局;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逆全球化”暗流涌动,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两端挤压”。
在此背景下,如果任由制造业比重过早、过快下降,就会产生因产业结构早熟而导致的国民经济发展缺乏技术进步支撑、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迟迟不能迈进高收入国家门槛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因此,要根据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制造业定位,明确发展任务和重点领域,培育壮大竞争新优势,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进程。
“十四五”时期,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要着眼于应对新挑战与抢抓新机遇,提升存量与开拓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