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个热词前瞻2022(三)
时间:2021-12-31 00:00:00来自:第一财经字号:T  T

碳排放双控

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专家认为,这突出了碳排放在能源革命过程中的总领性,将会进一步促进非化石能源的发展。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能耗“双控”政策,即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两种含义的“双控”有何区别?有了碳排放的“双控”,是否意味着能耗“双控”的约束就会放松?

可以发现,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概念存在明显差异。尽管中国目前的能源结构是造成较高碳排放的主要原因,但是碳排放不仅发生在能源领域,还包括建筑、交通等重点行业,能源消耗也不仅产生碳排放,还会造成其他污染物以及资源消耗。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前所长、研究员周大地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能耗“双控”主要是出于经济发展提出的目标,而碳排放“双控”是出于生态环境提出的目标。这两者背后的出发点是有所区别的,也就是说,无论经济效益是多少都不能牺牲环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双控所要走的道路是一致的。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能耗,也就是降低了碳排放。降低了碳排放,能耗一定也会降低。因此,能耗双控的管控力度不会放松。同时,对碳排放的管控提出了硬性的、具体的目标,这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必然要求。”周大地说。

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卫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突出了碳排放在能源革命过程中的总领性,将会进一步促进非化石能源的发展。

“能耗双控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抓手,但如果不区分各种能源的碳排放特性,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影响到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王卫权说,以企业用能为例,2021年(某段时间)一些制造业企业遭遇限产限电,背后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无论企业用的是清洁能源还是化石能源,无一例外受到了用能约束,这与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目标相悖。因此,强化碳排放的“双控”可以更有效化解企业的用能困境,分类施策确保双碳目标有序推进。

碳货币

2021年下半年,“碳货币”这个词一度引发热议。

11月8日,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对金融机构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内相关企业发放的符合条件的碳减排贷款,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三个碳减排领域。

此后,为了与碳减排工具相匹配,在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一周后,国常会又提出再设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利用专项再贷款,用于专项支持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和推进煤层气开发利用等方面。

央行从政策层面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绿色低碳领域,也被市场视为推进人民币碳货币化的动作之一,市场预计未来较长时期内信贷投放的支撑可能很大程度上会与双碳目标挂钩,基础货币投放方式将会发生变化。

所谓“碳货币”,就是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基础而派生或发行的货币。这一概念是在全球碳交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被提出的。

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在日本京都召开会议,会议确定目标:“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稳定在一个适当的水平,进而防止剧烈的气候改变对人类造成伤害”。

《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从2005年开始,承担减少碳排放量的义务;发展中国家则从2012年开始,承担碳减排义务。

2005年,《京都议定书》开始生效,欧洲给众多企业限定了逐年度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并采取市场化手段,让不能满足减排要求的企业可以从有富余减排指标的企业手中购买排放权。由此,二氧化碳排放权变成一种可供市场上企业买卖交易的商品。

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对第一财经表示,长期来看,双碳相关的投资规模会达到百亿量级,双碳目标有机会逐渐替代过去地产的作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支柱,未来信贷投放与双碳目标的挂钩程度的确有可能持续加深。但短期来看,现有的双碳目标相关货币政策工具体量还比较小,预计碳减排支持工具的资金投放规模为每季度3000亿元以内,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规模也只有2000亿元,暂时还谈不上人民币碳货币化。

RCEP生效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即将于202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RCEP协定的生命在于实施。协定生效后,已核准成员之间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最终实现零关税,且主要是立刻降税到零和10年内降税到零,这意味着各国将在较短时间内兑现货物贸易自由化承诺。

而伴随着原产地规则、海关程序、检验检疫、技术标准等货物规则落地实施,关税削减和非关税壁垒的取消将产生叠加效应,显著增强成员间贸易联系。

譬如,在服务贸易领域,各国在RCEP项下的开放水平都显著高于各自“10+1”协定,涵盖金融、电信、交通、旅游、教育等多个重要领域,并将在生效6年内全面转为负面清单,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在投资领域,各成员对非服务

本站郑重声明:所载数据、文章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 2008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北京合富永道财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44478号 版权所有 复制必究
本站由 北京济安金信科技有限公司 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