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金融治理
从控制风险到定调良性循环,房地产行业全面去杠杆贯穿2021年全年。
上半年,在“三道红线”融资新规和房地产集中度管理制度持续发力下,房地产金融化泡沫化势头得到遏制。金融监管旨在用刚性指标遏制房企无序扩张以及控制住银行将资金投向房地产的冲动。
进入下半年,受个别房企信用风险发酵影响,叠加房地产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的风险偏好明显下降,房企境内融资出现了一致性的收缩行为。
此后,监管频吹暖意,纠正市场对房地产金融审慎理解的错误,房地产信贷政策适度纠偏,房地产融资正重新回到正轨。
数据显示,个人住房贷款连续两个月回暖。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融资行为持续改善。
教育“双减”
“教培时代结束。”2021年,新东方、好未来等头部教培机构相继剥离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业务,寻求转型。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
目前,校外培训治理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教育部通报称,学科类培训大幅压减,线下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3.8%,线上校外培训机构已压减84.1%。
在降温教培市场虚火的同时,校内教育减负增效也在持续推进。根据“双减”目标,要“确保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教育部称,接下来,相关工作会继续走深走实。
中国空间站元年
12月27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全部既定任务,此次是空间站阶段中国航天员第4次出舱。“太空出差”三人组也将在空间站里度过农历新年。
2021年,中国空间站拉开建造大幕。
自4月份以来,我国已成功实施了空间站建造任务的5次发射,其中包括被称为“太空母港”的天和核心舱,派出两位“太空快递小哥”派送物资,安排两批共6名航天员“出差”外太空。后续,我国还将实施2次空间站舱段的发射,以及多艘飞船的发射任务。
其中,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任务。此次飞行,它将验证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所需的最后几项关键技术,为中国建造“天宫”打下重要基石。
一箱难求
一边是疫情引发的全球供应链危机,一边是经济复苏带来的市场需求反弹,供不应求之下,全球港口拥堵愈演愈烈,海运费居高不下,“一箱难求”局面持续。
如果说2020年下半年,“一箱难求”拉开了序幕,那么2021年就是“一箱难求”贯穿始终的完整年。疫情引发的波动下,海运费已暴涨数倍,中国往返于欧美等部分热门地点的国际运输,甚至出现了出价再高也无法求得舱位的窘境。
随着东南亚部分国家解除防疫封锁,越南等地的港口也迅速陷入拥堵。
这样的僵局正在维持并还将持续。全球供应链拥堵和运输成本高昂的态势被外界预测将至少到2022年底才可能完全恢复正常。
北交所
刚过“而立”的中国资本市场,在2021年迎来重要新成员——北京证券交易所。
作为国内第三家证券交易所、第一家公司制证券交易所,北交所定位于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设立北交所,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资本市场见证了“北交所”速度。从9月2日宣布设立,到11月15日开市运行,前后共计七十余天,工商注册登记、基础制度公开征求意见、投资者门槛设定、投资者开户……逐一推进并落地。
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81家上市公司集体敲钟上市。
多层次资本市场中一块重要拼图也顺利落地。北交所将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互联互通,形成资本市场“三足鼎立”新格局。
“封杀”虚拟货币
2021年,中国全面“封杀”虚拟货币。5月18日,国内虚拟货币监管整治大幕拉开,中国三大行业协会发布《关于防范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公告》,要求会员机构不得开展虚拟货币交易兑换以及其他相关金融业务。
9月24日,央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定性相关业务活动全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相继出台相关文件整治虚拟货币“挖矿”行为,要求清退矿场。
虚拟货币自身价值根基比较脆弱,涨跌毫无逻辑可言,价格易受少数几个虚拟货币账户以及监管和舆论影响,风险隐患极大。此外,挖矿耗能严重也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
量化破万亿
从2020年开始,量化基金整体规模飞速增长。
中国基金业协会《2020年私募基金统计分析简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市场上共有量化/对冲策略基金13465只(含FOF),规模合计6999.87亿元,分别占自主发行类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总只数和总规模的26.2%和18.9%。2020年量化基金新备案规模318.69亿元,同比增长365.0%。
而中信证券的一份研报显示,结合中国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截至2021Q2,国内量化私募管理人整体管理规模约1.03万亿元。
截至8月17日,在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的89家百亿私募中,量化私募占比20.22%。另从百亿私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