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强地级市’苏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安徽户籍人口最多的阜阳市,将进一步推动阜阳理念转变、机制转换和加快承接产业转移。”12月13日,安徽省阜阳市委书记孙正东在苏州召开的“苏州·阜阳两市交流座谈会”上表示。
据了解,12月13~14日,由孙正东率队的阜阳市党政代表团赴苏州市开展合作帮扶对接,以共同推动两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携手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新样板。
而就在此前的12月8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发布《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上海市闵行区、松江区、奉贤区分别帮扶安徽省淮南市、六安市和亳州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徐州市分别帮扶滁州市、阜阳市和淮北市,浙江省杭州市、宁波市分别帮扶宿州市和蚌埠市。
《实施方案》明确,结对合作帮扶工作的总体要求在于推动皖北等欠发达地区跟上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激发皖北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缩小长三角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对此,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安徽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委会专家韩建雨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皖北是典型的长三角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结对帮扶是基于结对城市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点选择的,目的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和共赢”。
组建帮扶“兄弟团”
结对帮扶是基于结对城市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点选择的,目的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和共赢。
皖北,安徽省北部的简称,地势以平原为主,拥有广袤的淮北平原。除了最西端的阜阳市,传统意义中的皖北还包括亳州、淮北、淮南、蚌埠和宿州等5个地级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皖北6个地级市共有常住人口2682万人,占安徽省常住人口的43.9%。但截至2020年,6座城市的经济总量为11195.2亿元,仅占全省的28.9%,人均GDP为长三角地区的40%左右。
为了进一步推动皖北等欠发达地区跟上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步伐,12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实施方案》,以增强长三角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推动皖北等欠发达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组织沪苏浙有关市(区)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地区各市,努力构建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相结合的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格局。
记者注意到,在受帮扶的城市中,除了位于皖北的6座城市,还增加了位于安徽中部的六安市和滁州市。
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表示,此次结对帮扶政策的出台,将加速安徽省产业转移,通过产业互动和合作,发挥北部城市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和市场潜在需求等资源条件的优势,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在日前召开的“苏州·阜阳两市交流座谈会”上,孙正东表示,希望双方进一步认真研究、积极谋划,健全常态化联络机制,尽快研究合作方案,进一步谋深谋细谋实在市级、县级和行业等领域结对合作帮扶的具体内容,精准排出工作计划,清单化推进各领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打造先发带后发、促进共同富裕的合作样板。
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吴庆文表示:“下一步,苏州将站在落实国家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按照实施方案部署要求,与阜阳一道加强系统谋划,抓紧梳理年度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协同建立联系密切、运转高效的多层级工作推进机制,加强政策、要素、机制等方面保障,逐条逐项抓好落实。”
在韩建雨看来,结对帮扶是基于结对城市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点选择的,目的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协调发展和共赢。例如,在苏州和阜阳的结对帮扶组合中,前者是制造业大市,用工需求旺盛,后者是劳动力输出大市,彼此正好互补;又如宁波和蚌埠,一个是海港枢纽,一个是铁路重镇,都是重要的交通节点型城市,产业布局思路上存在很多共通性。
“在结对帮扶的初期,可能更多需要沪苏浙发达地区的付出,但是从长远看,皖北城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腹地也将为沪苏浙结对城市的发展带来助力。”韩建雨表示,南京和滁州毗邻发展已有非常好的基础,合作共赢的效果非常显著,可以为后续完善结对帮扶的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提升发展“软实力”
要着眼于长三角一盘棋整体谋划,深化与沪苏浙全面合作,大力推动区域融合发展。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主任刘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安徽省融入长三角经济区,会在中长期补足产业短板,加速开发开放。短期来看,安徽省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与江浙沪存在较大差距,上述结对帮扶政策的出台,通过定点、定人、定岗的方式,可以在操作层面给予各市具体的帮扶措施。
以上海市松江区与安徽省六安市为例,两地年度GDP总量相差不多,但松江区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主要瞄准打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6+X”新兴产业集群。
事实上,结对帮扶的城市之间的考察学习早有开展。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底,亳州市与奉贤区、淮南市与闵行区、六安市与松江区就曾签订了合作共建战略协议。今年3月份,首批选派干部到闵行区对口单位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