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支持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加强货币、债券市场建设,稳步扩大银行间外汇市场规模,推进银行间利率、外汇、信用等衍生品市场发展,提高交易便利度。”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之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稳步推进市场开放,促进国内国际金融要素有序流动和市场融合,不断为市场的发展注入新能量。
“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再上新台阶。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服务实体经济上,有哪些新探索?债市进一步开放,需要怎样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交易体制机制,有哪些新的作为?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副总裁崔嵬近期受邀在第一财经“‘十四五’稳·进系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家谈”第一季的访谈中,与第一财经主持人李婷深度对话,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以下为访谈实录节选)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是交易中心、定价中心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平台
第一财经:首先请崔总介绍下,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当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崔嵬:我想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句话,外汇交易中心是一个交易的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所管理和服务的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债券市场,产品序列应该说是最为丰富的一个市场,交易账户超过四万个。
第二,是定价的中心。像在上海发布的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包括近几年发布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都是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的。还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也是在外汇交易中心产生的。利率是我们内部的一个价格,汇率是外部的一个价格,我们产生了两个核心的价格。所以说,我们是一个定价的中心。
第三,我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使命,我们是货币政策传导的主平台。银行间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就是传导货币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所以说,这三句话就能够概括交易中心的角色和作用。
LPR改革、存款利率上限管理、设计推动外汇期货等多重举措服务实体经济
第一财经:金融最大的作用应该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为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率的资金供给上,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有哪些具体的思考?
崔嵬: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呈现多层次,核心就是风险定价。也就是说,多层次的金融市场通过风险定价来满足实体经济多层次的资金需求。
我们另外一项工作,就是通过利率定价自律机制,通过自律约定,号召金融机构把存款利率进行适当的下降。近两年多来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大概下降了近70个基点,对实体经济的让利是非常大的。
另外一个就是存款端,我们今年也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说,我们现在存款利率约定是有个上限,原来的上限管理是一个倍数,我们今年调整为加点,就是绝对数,实际上存款利率下降也是不少的。
除了资金供给之外,用衍生品来对冲来套期保值。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风险中性原则,风险中性原则是对实体经济的最大保护。目前,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正在推动外汇期货的研究和探索。总体的原则是按照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来设计、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是对实体经济最大的保护。
进一步创新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和交易机制
第一财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指出,支持多元化金融市场创新发展,支持金融市场产品以及工具的创新。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有哪些具体的举措,让我们能看到更多创新多元的产品?
崔嵬:创新一直在引导着我们的发展,目前整个银行间市场交易的品种也都比较完整了。其实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简单地举几个例子。
过去十几年,我们推动了利率衍生品、汇率衍生品的发展,信用衍生品发展相对滞后,这一块发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另外一个,我们还想推进指数产品。对投资者来说,单只债券去投资,就会面临着大量的选择成本,也不方便去分散风险。所以我们要推指数,一个篮子去投资,既能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还能够有力地分散风险。
此外,银行间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信用债的流动性相对国债要弱,这是一个特点。还有一个特点,一些“老券儿”,我们叫“老券”,就是发行很久的一些券,它虽然没到期,但流动性也不好。如何解决它的流动性问题,也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
另外,价格发现的机制也要不断创新。交易机制的创新,接下来也有很多工作要做。金融机构、市场成员在推动投资交易的时候,经常采用组合交易的策略。比如说,我做空美国国债,做多人民币的债券,可以组合起来交易。我们想在这方面也提供一些服务,让我们的金融机构交易得更美好,这也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还有一个就是对外开放。债券通原来是“北向通”为主,今年我们又推出了“南向通”,也取得了一些比较好的成果。目前这项工作刚刚起步,接下来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金融双向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要在国际惯例和中国规则中寻求平衡
第一财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