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经济挑战
传统增长方式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增长的包袱:一是居民的前期消费被房地产投资所挤占;二是以房地产开发商为首的一批前期利润很高的企业,转型过程中操之过急,引发危机;三是地方政府在2008年后集中投资生产型和消费型的基础设施,形成了大量的地方债,从而无力扩大人口规模,推进人的城镇化。这些问题必须高度关注。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退却,全球经济出现一轮恢复性反弹,但必须看到后疫情时代,2023年之后全球范围内仍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衰退。一是债务导致的衰退,二是减碳导致衰退,三是产业链再布局导致的衰退。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既要积极化解当前压力,也要前瞻性地应对疫情后的挑战与危机。具体建议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施新一轮稳消费措施。对于那些房地产行业已经出现疲软趋势的三、四线城市,重点是稳定房价,避免因这些城市房价下降引发消费者恐慌,从而引发消费下降。对于房价仍然有较高上升压力的一、二线城市,应适当增加土地供给,这是盘活地方财政和稳定房价进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的根本之策。
第二,加快新一轮城镇化。以全国一盘棋,合理应对新一轮人口跨地区流动的浪潮,既要稳定人口流出地区的公共支出和经济活力,引进一批产业,同时也要对人口流入地给予更多更宽松的政策。
第三,积极应对债务重组。从中长期角度制定地方债计划,合理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可将大部分地方债直接转为中央政府的国债,同时应更加明确约束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探讨地方政府新税收模式。
此外,还要积极推动低碳和科技投资。低碳和科技投资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可在相关领域制定更为细致的补贴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通过股权投资方式参与相关领域,盘活固定资产投资,促进中国经济在低碳和科技领域的转型升级。
未来经济的新特征
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经济将呈现六个新特征:第一,未来五年是一个重要的调整期,经济增速会下降到5.0%-5.5%。未来五年的经济走势可能是U型的,先下降调整到位,到“十五五”规划,即2025年至2030年,经济增长速度还可能进一步回升。第二,未来五年是产业深度地、大规模地重组的五年。经济增速下降会影响市场,很多产业的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在创新、发展、绿色的要求下产业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调整,很多企业会退出或被其他企业兼并重组。第三,未来五年科技会深入到各个产业里,改变产业形态。第四,绿色产业进一步发展。第五,能源储备、能源管理将成为重要行业。第六,未来五年会看到国家间签订更多的对外投资贸易开放协定。
未来五年金融也将呈现六个新特点:一是围绕创新的各种金融生态会更加活跃和健全,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会进一步涌现。二是债务重组将成为重中之重,未来五年将会持续出现公司破产、债务违约的情况,债务资产管理公司也会涌现出来。三是长期债务增加,绿色低碳、绿色基础设施需要融资,有些项目的投资周期会长达20-30年,需要更长期的融资方式。四是政府债务更加透明,大量地方债务很可能并入到国债,由财政担保,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帮助中国经济轻装上阵。五是美元处于升值态势,美国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上升了,但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并不是很大,虽然进口原材料持续上涨,但整体国内产能还是相对过剩,PPI向CPI传递的压力并不大。六是广义的数字货币将会出现,所有的交易都会留存痕迹,不仅未来现金流是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而且也会形成高效透明的监管新模式。
面对这些新的变化,企业需要关注三件事情:
一是减碳,“十四五”规划重点提出减碳,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政策在“十四五”期间也会陆续出台,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也是产业重塑的过程。
二是谨慎管理资产负债率。从宏观政策看经济需要休养生息,从债务水平看会出现重组、有企业需要离场,金融方面要防范债务违约风险,所以企业要重新梳理资金链、留出资金余量,避免企业不错、产品很好、市场很好、成本很低,但由于没有及时做债务调整,最终流动性出现问题。
三是一定要抓住科技创新的机遇,创新是“十四五”规划的首要任务。企业往往认为降低成本、改造流程就是创新。创新的第一要义是企业要通过技术创新来找到发展的新思路。尤其在当今的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要积极抓住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从组织管理、人员能力、业务运营和生态圈融入等层次全面转型,打通软硬件壁垒,寻找新伙伴,探索新场景,形成新业态,创造新价值。
我们当下的焦虑
中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解决问题、解决焦虑的过程。未来一定能够很大程度解决今天的焦虑,这是大部分中国人的基本信念。
不同人群的焦虑不同。第一类是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这个群体一是焦虑孩子的教育,担心孩子在教育开始阶段落后于别人。二是焦虑房子,没买房的人焦虑房价是否会涨,买过房的焦虑房价是否会跌,拥有不止一套房子的人担心房地产税落地时间。三是养老焦虑,对于一天天老去的父母,在尽孝心的同时也在焦虑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
第二类是一批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