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科研发的芯片、武汉奋进科技研发的配网不停电断接引作业机器人、安翰科技研发的磁控胶囊胃镜移动检查车、华大基因武汉火眼实验室……近期开幕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一批“武汉智造”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纷纷亮相。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武汉科教资源全国领先,是中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拥有92所高校、81名院士、130万在校大学生,每十个武汉人中就有一名在校大学生。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武汉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2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8家)等数量均排名第一。
拥有一手“科创动能强劲、科技精英荟萃”好牌的武汉,如何推动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发展优势,让资源动起来、人才聚起来、产业活起来,努力从“科教大市”迈向“科技创新强市”?
近日,第一财经与微众银行联合打造的《科创源动力》栏目组走进武汉、深入光谷,与中国商业文明研究发起人秦朔、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局长钟复平、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教授、点亮资本创始人李翀和微众银行企业金融副总经理袁伟佳一道探寻这座城市的科创源动力,解码金融赋能中小科创企业成长的“光谷”样本。
从创新策源到产业成链
武汉东湖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局局长钟复平见证了武汉从“钢的城”到“光的城”的蜕变,是光谷“从一束光到一座城”蝶变之路的参与者。
钟复平坦言,武汉很早就提出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原始创新技术,探索一条“依靠自主创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最典型的就是激光产业。
大到航空设备、桥梁汽车的加工,小到手机屏的切割、香烟盒的防伪,都会用到的激光,国内技术策源地之一正是武汉。
50年前,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设立激光教研组,研究方向为面向工业应用的激光器研发,并率先创建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学校的第一个激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国内激光加工专业人才。他们或创立公司,成为行业领导者,或作为技术骨干,带领企业技术革新,开启了中国激光产业化的历程。
由他们带领的这一批企业,在国内率先突破了半导体激光器芯片、光纤激光器、超快激光器等一批核心技术,这些成果没有锁在抽屉里、躺在论文上,都切实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上开花结果。
华中科大激光专业校友、华工科技董事长马新强感慨,“50年来,我们从实验室走出来,将划时代的技术推向市场!”
中国商业文明研究发起人秦朔认为,与深圳、上海等城市不同,武汉的发展立足于“自”,它是内生型的一些资源,并促进这些资源的产业化。
光谷自贸区研究院院长陈波教授进一步说,武汉虽然是一座内陆城市,但却是国内高教资源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大批高校研发资源环绕光谷,为其提供了庞大的研究创新源,加上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的赋能助力,更容易实现从技术到现实生产力的跨越。
半个世纪过去,凭借从创新策源地发出的一束“光”,一条光电产业链在光谷铸就。目前,光谷激光企业总数和激光产品年产值均占全国50%以上,成为中国激光产业中心。激光企业在这里各自抢占细分赛道的制高点,一片生机勃勃的企业成长“热带雨林”逐渐形成。
在产业链上游,以睿芯、锐晶、汇科信为代表,深耕激光材料及配套元器件;中游,以锐科激光、虹拓为代表,专攻激光器及配套设备;下游,以华工激光、惟景三维为代表,聚焦激光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激光企业协同发展、互为增益,形成了激光元器件、光纤激光器、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激光切割、激光雕刻、激光医疗等特色产业。
养成“人才森林”体系
在为创新而生的中国光谷,人才始终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钟复平说,光谷一直在为建设国际人才创新高地、构建活力十足的全方位立体式“人才金字塔”而不断探索。
出台“光谷人才11条”、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设立10亿元光谷合伙人投资引导基金、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注册制……近年来,光谷人才政策呈现不断升级的清晰逻辑——建立符合人才发展成长规律的工作体系,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时代发展的工作方法。
——更科学化设计:光谷在全国首创人才注册制、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给人才画像,通过积分来识别人才、评价人才、支持人才。在人才住房、医疗、子女教育方面均有具体服务举措。
——更市场化运作:光谷合伙人基金,通过联合优质的市场化基金管理人,发起或参与设立覆盖东湖高新区重点发展产业的多只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新设基金募集到总规模的40%即可申报光谷合伙人基金出资;
——更大力度支持:对顶尖科学家,给予最高1亿元无偿资金支持;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和重点产业人才引进,每年给予最高1000万元资金支持等;
——更国际化视野:东湖科学城招贤榜,面向全球广纳贤才,发布招贤岗位70余个,岗位薪酬均在百万以上,同时与专业机构合作启动环球猎聘;
——更前置化招引:“3551光谷人才计划”将资助范围拓展至青年人才,对引